南巡讲话的春风,对于林向洋而言,不是和风细雨,而是足以鼓动千帆竞发的强劲东风。那一夜未眠的亢奋,迅速转化为了雷霆般的行动力。他像一个在起跑线上压抑了许久的运动员,听到了发令枪响,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都瞬间绷紧,爆发出惊人的速度。
“声宝”音响的代理业务虽然稳定,但天花板肉眼可见。林向洋内心深处渴望的,是更大舞台,是能够真正创造和掌控的产业。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正伴随着特区建设如火如荼、并在南巡讲话后愈发炙手可热的行业——房地产。
“做代理,终究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他在家里,对着铺满桌面的地图和规划图,对陈静阐述着自己的雄心,“我们要自己下场,要参与建设!深圳这块土地,未来不可限量!现在政策明朗,正是跑马圈地的好时候!”
陈静虽然对房地产的高投入和高风险心存疑虑,但看着丈夫眼中那久违的、甚至比以往更加炽热和坚定的光芒,她选择了支持。“你想做,就去做。但这次,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冒失了。”
林向洋重重地点头:“放心,吃过一次亏,我知道轻重。这次,我们要正规化,公司化运作!”
单凭林向洋自身积累的资金和实力,想要涉足房地产无疑是螳臂当车。他想起了几年前在做音响代理时认识的一位港商——李董。李董的家族在香港主要从事纺织业,但嗅觉敏锐,很早就在内地布局了一些投资,对深圳的前景极为看好。此人作风相对稳健,信誉也比那个消失的刘老板好得多。
林向洋立刻主动联系了李董。在深圳新开的一家高档潮州菜馆包间里,林向洋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重点阐述了南巡讲话后内地、尤其是深圳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李董,机会就在眼前!政策壁垒打破了,发展的道路铺平了。深圳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房地产是重中之重!现在介入,正当其时!”林向洋语气热切,但条理清晰,他拿出了自己熬夜修改的商业计划书,里面不仅有宏观分析,还有他对深圳几个特定区域发展潜力的具体判断。
李董慢条斯理地喝着功夫茶,仔细翻阅着计划书,不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林向洋都一一作答,显得准备充分。
“林生,你的眼光和魄力,我是欣赏的。”李董终于放下茶杯,用带着港味的普通话说道,“这次讲话,确实系(是)定心丸。我哋(我们)家族也看好内地楼市的前景。合作,可以考虑。我们出大部分资金,你负责在内地打通关节、搞定项目、具体运营。股权比例,我们再详细倾(谈)。”
有了李董的初步认可,林向洋心中大定。这意味着他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启动资金和港资背景的支持。
资金有了眉目,林向洋立刻着手公司的正规化建设。他迅速注销了原来那个主要用于音响代理的皮包公司,重新注册了“向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取“欣欣向荣”之意。注册资本、经营范围都严格按照房地产公司的要求设定。
他在罗湖区一栋新落成的写字楼里,租下了半层楼面作为办公室。宽敞明亮的落地窗,崭新的办公桌椅,独立的总经理室、财务室、项目部……一切都透着正规军的气息。他斥资安装了多部电话和当时还是奢侈办公设备的传真机,确保与香港和内地各方的沟通畅通无阻。
公司挂牌那天,林向洋站在崭新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深圳林立的高楼和繁忙的街道,心中感慨万千。从几年前在城中村出租屋里挣扎度日,到今天拥有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这中间的起伏,唯有自知。
公司框架搭起来,人才是关键。林向洋深知自己半路出家,在专业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上有所欠缺。他决定招聘一些有学历、有冲劲的年轻人。
在人才市场的招聘摊位上,他遇到了前来应聘的应届大学生小杨。小杨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戴着眼镜,略显青涩,但眼神干净,对深圳的未来充满憧憬,言谈间透着扎实的专业功底。
“为什么想来做房地产?”林向洋问。
“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参与塑造城市未来的行业!”小杨的回答带着学生气的理想主义,却也真诚,“深圳发展这么快,我想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
林向洋看到了小杨身上那种与自己当年相似的热情和潜力,当场拍板录用。小杨的加入,给这个初创团队注入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新鲜血液。林向洋让他从项目助理做起,参与市场调研和图纸分析,有意培养他。
公司的第一个实质性动作,是参与一块位于福田区边缘的工业用地转商住用地的拍卖会。这块地面积不大,位置在当时看来也并非核心,但对于“向荣公司”来说,是一个绝佳的练兵机会。
拍卖会现场的气氛,让林向洋终身难忘。大厅里座无虚席,各路开发商代表济济一堂,空气中弥漫着金钱和欲望的气息。拍卖师站在台上,口若悬河,台下举牌此起彼伏。
“5000万!”
“5500万!”
“6000万!”
价格一路飙升,每一次举牌都意味着真金白银的投入。林向洋也参与了竞价,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随着价格的攀升而加速,血液在血管里奔涌。那种掌控巨额资金、参与城市资源分配的感觉,让他血脉贲张,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征服欲油然而生。
虽然最终这块地被一家实力更雄厚的老牌国企拿下,但这次经历让林向洋真切地触摸到了房地产行业的核心战场。他不仅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在这个领域大干一场的决心。
回到公司,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传真机的吱吱声、员工讨论项目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派繁忙景象。林向洋站在办公室的玻璃幕墙前,看着脚下这片沸腾的土地。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真正到来了。几年前那个在低谷中挣扎的落魄青年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踌躇满志、准备在时代浪潮中乘风而起的弄潮儿。而与此同时,他的哥哥林卫东,也在西北的基地里,凭借着南巡讲话的东风,推动着他们的“猎鹰”项目,迎来了关键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