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书院,自荀衍大力扶持、并由大儒蔡邕出任院长以来,早已非复昔日吴下阿蒙。
其影响力,伴随着荀衍洛阳救驾、声威日隆以及一系列求贤若渴的新政,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天下。
这一日,晴空万里,然而在修士的感知中,颍川书院上空却并非一片澄澈。
肉眼不可见的磅礴文气,如同蒸腾的云霞,氤氲流转,汇聚成一道淡青色的光柱。
虽不刺目,却浩然磅礴,直冲霄汉,与阳翟城本身的兴旺人气、军伍煞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气场。
这便是文脉昌盛、学子云集的显兆!
书院之内,更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原有的斋舍早已不敷使用,新的楼宇正在加紧兴建,琅琅读书声、激烈辩论声从各处传来。
蔡邕坐镇中央明伦堂,每日开坛讲经,析疑释难。
他所讲授的已不仅仅是传统儒学,更融入了荀衍提供的部分“古籍秘藏”中的新思想,兼及音律修身、文心养气之法。
台下,坐满了如饥似渴的学子,不仅有颍川本地才俊,更有从徐州、荆州、冀州乃至凉州、益州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青年才俊。
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寒门子弟,因荀衍“唯才是举”的政策和书院提供的资助,得以在此深造。
而书院并不仅仅只有儒家一门。
在左侧的“法理斋”,一名来自河内的法家名士正在慷慨陈词,阐述“法、术、势”相结合之道。
台下学子听得如痴如醉,时有提问辩难,思想火花四溅。
在右侧的“兵策院”,一位经历过黄巾之乱的老兵家正在沙盘前推演阵势,分析古今战例,甚至引入了简单的军阵煞气凝聚原理,吸引了许多有志军旅的学子。
甚至在一处新开辟的“格物轩”内,几名对匠造、机关术感兴趣的学子,正在一位墨家传人的指导下,摆弄着一些简单的器械模型,讨论着杠杆、滑轮之力。
百家争鸣,雏形已现!
这一切,都得益于荀衍的开放政策和蔡邕海纳百川的胸襟。
荀衍深知,乱世争霸,绝非仅靠武力,思想、文化、技术同样重要。
他通过系统兑换和“洛阳所得”的借口,提供了许多超越时代的理论种子,任由其在书院这片肥沃的土壤中自由生长。
今日,书院更是迎来了一场盛会——每月一度的“百家讲坛”暨学子辩论大会。
不仅所有学斋停课,更有许多外来的名士大家受邀观礼。
荀衍亦轻车简从,悄然来到书院,在一处不显眼的阁楼上凭栏而观。
他身边,跟着一袭青衫、饶有兴趣的郭嘉和总是眯着眼仿佛在打瞌睡的贾诩。
“啧啧,主公你看,”
郭嘉灌了口酒,指着下方人头攒动的广场,
“那边穿褐色儒袍、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老者,乃是荆襄名士庞德公,据说其望气之术独步天下,竟也忍不住跑来凑热闹了。”
“还有那边,与蔡院长交谈的那位,是荆州黄承彦,精通机关阵法之术,是个妙人。”
贾诩淡淡补充道,“看来主公这书院,快成了天下英才的磁石了。”
荀衍微笑颔首,心中亦是欣慰。
他暗中运转【人皇气运】,感知之下,只见书院上空那磅礴的文气之中,蕴含着无数色彩各异的光点,代表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与才华。
这些文气与颍川的民气、军气相辅相成,不断滋养着他的气运紫日,使其更加稳固、辉煌。
【叮!颍川书院文化繁荣度大幅提升,“百家争鸣”雏形显现。获得效果:领地内文修修炼速度+10%,新技术\/新政策研发速度+5%,对天下贤才吸引力大幅提升!】
【获得气运反馈:人皇气运点+5000!】
此时,下方的辩论已进入高潮。
辩题是荀衍亲自拟定的——“乱世之中,王道与霸道孰为先?”
正方学子引经据典,坚持“仁者无敌”,应以德服人,行王道方可长治久安。
反方学子则结合当下时局,力陈“乱世用重典”,需以力服人,霸术方能快速平定天下。
双方唇枪舌剑,引据经典,联系实际,精彩纷呈。
连阁楼上的郭嘉都偶尔点评一两句:
“嗯,这小子有点意思,诡辩之才,合该跟我学谋略。”
“那个呆子,空有仁心,不识时务,欠打磨。”
就在这时,一名坐在角落、衣着简朴的寒门学子站了起来。
他面容清瘦,目光却异常沉静,先向双方行礼,然后缓缓开口:
“学生以为,王道霸道,非截然对立。昔孔子尊王,亦赞管仲之霸业。无霸道之力,不足以戡乱;无王道之仁,不足以安民。譬如舟行水上,力为帆桨,仁为舵向,缺一不可。”
“当今之世,当外示以霸,慑服不臣;内修以王,凝聚人心。霸为其表,王为其里,方是正道!”
此言一出,满场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阵阵议论之声!
此子之见,竟跳出了非此即彼的窠臼,提出了兼具王霸的务实之道!
阁楼上,荀衍眼中精光一闪:
“此子何人?”
旁边早有书院执事低声回道:
“禀主公,此人乃豫州汝南寒门子弟,姓邓名艾,口吃,平日沉默寡言,不料竟有如此见识。”
邓艾?!
荀衍心中一震,这可是未来灭蜀的名将!
没想到竟在此时此地,以文修学子的身份出现,还展现出了如此战略眼光!
“好!说得好!”
荀衍忍不住抚掌称赞,声音虽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全场,
“不滞于物,不拘于形,王霸兼用,方是帝王之术!赏!”
立刻有侍从捧上一盘金银和一本荀衍手书的《基础炼体诀》心得,赏赐给邓艾。
邓艾激动得脸色通红, 激动地谢恩,引得众人又是惊讶又是羡慕。
经此一事,辩论的气氛更加热烈,更多学子踊跃发言,希望能得到州牧的青眼。
荀衍又发现了几个历史上有名或无名却天赋不错的苗子,暗暗记在心中,吩咐郭嘉、贾诩稍后留意。
盛会持续了整整一日,直至日落西山,众人仍意犹未尽。
蔡邕老爷子虽然疲惫,却精神矍铄,找到荀衍,激动道:
“文渊啊!老夫执教一生,从未见过如此盛况!百家争鸣,思想碰撞,方是文明进步之象!假以时日,我颍川书院,必成天下文枢!”
荀衍笑道:“全赖伯喈公与诸位先生辛劳。衍只是提供了些许便利罢了。”
他顿了顿,又道,“日后,书院还可增设‘实政’一课,让学子们轮流至各县署观摩甚至实习,学以致用。”
蔡邕闻言,更是击节赞叹:“妙!妙啊!如此,培养出的方非纸上谈兵之辈!文渊之见,总是如此高远!”
是夜,州牧府内,荀衍与蔡琰谈起白日盛事。
蔡琰亦是美目发亮,为自己父亲主持如此盛业感到自豪,也为夫君的远见卓识而倾心。
“夫君,书院文气日益旺盛,妾身抚琴时,亦觉音律更能引动天地灵气,于修行大有裨益。”蔡琰柔声道。
荀衍点头,将她揽入怀中:
“此乃良性循环。文气盛,则人才出;人才出,则势力兴;势力兴,则更能反哺文教。琰儿,你的琴艺,或许将来亦能成为我军中的一记妙音。”
他心中已在构思,能否将音律之道与文修术法、甚至军阵之力结合,开发出新的手段。
随着颍川书院文化圣地地位的确立,天下人才如同百川归海,源源不断向颍川汇聚。
荀衍的势力,在军事、经济之外,又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潜力无穷。
然而,在这片繁荣之下,荀衍并未迷失。
他知道,文化的繁荣需要武力的守护。
他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的南阳。
袁术,这颗钉在侧翼的钉子,似乎也该到了拔除的时候了。
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借口,和一场…摧枯拉朽的胜利。
他感应着书院那冲天的文气,又感受着自身磅礴的气运与军力,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刀剑,或许有时需要书卷来擦拭,但最终,仍需要用敌人的鲜血来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