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回到 702 团时,阳光正好,初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他走进团部大院,看到新兵连的训练场上,新兵们正整齐地排列着,喊着响亮的口号。
阳光透过白杨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队列里,此起彼伏的“一二一”口号声响彻整个操场,震得空气都似乎在微微颤动。
远处的通信楼里,不时传来一阵电子蜂鸣声,那是新型数据链设备正在调试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宁静的团部大院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提醒人们,这里是一个充满科技与现代化的地方。
“叶参谋可算回来了!”突然,一个声音从旁边传来。叶修转头看去,只见新兵连连长赵振正快步朝他走来。赵振的迷彩服袖口还沾着一些机油,显然他刚刚在修理什么东西。
赵振走到叶修面前,笑着说道:“你这一去就是好几天,可把我急坏了。”他一边说,一边朝队列的方向扬了扬下巴,接着说道:
“这批兵可真是邪门得很啊!昨天我教他们拆步话机,结果有个戴眼镜的娃子居然跟我说,‘连长,这型号的跳频模块已经过时了’,你说邪乎不邪乎?”
叶修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队列里站着的新兵确实与印象中不同:
不少人鼻梁上架着眼镜,握拳时指节因长期握笔而泛白,齐步走时手臂摆动的幅度总比标准动作小半寸,却在路过宣传栏里的信息化装备图时,脚步会不自觉地放慢半拍。
\"报告!\"一个高个子新兵突然出列,军帽下露出一截印着电路板图案的t恤领口,
\"我叫林小满,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休学入伍。刚才观察到营区部署了三种不同频段的天线,是不是在测试多网融合?\"
这问题让赵振愣了愣。
叶修却注意到新兵胸前的姓名牌旁别着枚小小的单片机徽章——
这种爱好者才会佩戴的标识,在1997年的新兵连里显得格外突兀。他想起出发前银河-III机房里那些闪烁的指示灯,某种跨越军地的技术共鸣突然在心底漾开。
晚餐时的新兵食堂比往日安静。
以往新兵们总在讨论枪械型号或战术动作,此刻却围着几张印着代码的废纸争论不休。
叶修凑过去时,正听见一个来自西安的新兵说:\"我觉得用Vb写装备管理系统更合适,上手快\",立刻有人反驳:\"不行,得用c语言,部队的老机器跑不动可视化界面\"。
\"都给我吃快点!\"司务长拿着勺子敲了敲饭桶,却在转身时对叶修压低声音。
\"这批娃子带了三十多台笔记本电脑来,团里特意给新兵连拉了专线,晚上熄灯后还得断网——不然这群夜猫子能对着屏幕熬通宵。\"
在深夜的寂静中,叶修像往常一样进行着查铺工作。当他走到营房后排时,突然注意到一丝微弱的光亮从某个床铺下透出。
他蹲下身子,透过床板的缝隙,终于看清了那丝微光的来源——林小满正蹲在床板下,手中握着一支手电筒,微弱的光线照亮了她面前的一块拆解开的军用电台。
电台的外壳已经被打开,内部的电路板和各种元件暴露无遗。
林小满专注地盯着这些复杂的电路,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在他旁边,一本摊开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有些地方还用红笔做了标记,显然他正在对这个电台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谋同志!\"新兵慌忙合本时,叶修瞥见扉页上写着\"南斗一代图示解析\",字迹旁边还贴着片从杂志上剪下的卫星照片。
\"这个电容极性接反了。\"叶修伸手指出电台主板上的错误,指尖触到金属外壳时,新兵突然红了眼眶:\"我爸是二炮的通信兵,96年演习时因为电台故障错过指令...我想让这些家伙更靠谱点。\"
窗外的月光刚好落在新兵床头的全家福上:
穿着老式通信兵制服的父亲正举着电台,背景里的发射架在暮色中像根沉默的标枪。
叶修想起银河-III机房里那些白发科学家,突然明白技术传承从来不止于图纸,更藏在这些跨越代际的执念里。
次日清晨的专业摸底考核爆出了冷门。
在传统的步枪分解结合项目中,这批新兵的成绩比往年低了12秒,但若论给加密电台设置密钥,最快的林小满只用了1分07秒——这个速度让从事通信保障多年的老兵都咋舌。
\"报告首长!\"考核结束后,全体新兵突然列队请战。
林小满作为代表,手里举着份签满名字的申请书:\"我们请求把上午的队列训练时间压缩一小时,用来研究装备手册。
\"申请书背面,有人用铅笔勾勒出了简易的数据链拓扑图,节点处标注着\"702团\"的字样。
叶修看向操场边的标语牌——\"科技强军\"四个红漆大字在晨露中闪着光。
这四个字挂了快十年,直到今天,他才真正看见年轻的生命力正沿着技术的脉络,一点点注入这支古老的队伍。
远处的通信楼顶上,新架设的卫星接收天线正缓缓转动,将晨光反射成一道流动的银线,如同给这支信息化试点部队系上了条闪亮的起跑线。
开训动员大会那天,团长在主席台上宣布了个特殊决定:从下周起,每周三下午开设\"技术沙龙\",由叶修牵头讲授信息化基础知识。
散场时,叶修被新兵们围在中间,有人递来写满公式的笔记本,有人捧着拆到一半的收音机请教,林小满则小心翼翼地掏出个光盘:\"参谋,这是我编的装备故障诊断小程序,您帮看看能不能用在咱们团。\"
阳光穿过人群落在光盘的金属外壳上,折射出的光斑在地面跳动,像极了银河-III屏幕上那些代表着希望的数据流。
叶修突然想起回团路上看到的秋收景象,金色的稻浪里,新谷正沉甸甸地压弯稻穗——
就像此刻站在军营里的这些年轻身影,正带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技术基因,在702团的土地上扎下新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