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修注意到屏幕右下角一个不起眼的指示灯稳定地亮着绿色,旁边标注着“南斗-链路稳定”。
这就是这套系统在高原边境复杂电磁环境下依然坚挺的奥秘之一
——通过战场局域网,由埋设或架设的有线\/无线中继节点组成,串联各终端,同时利用刚刚组网阶段的“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进行关键节点定位和数据中继传输。
技术团队精心设计的冗余通道和强大的抗干扰措施(跳频、加密),在战斗爆发后充斥着无线电噪音、甚至可能存在的敌方电子干扰的环境下,保障了这条信息“生命线”的畅通。
屏幕上数据流的刷新虽然谈不上后世的高速,但稳定、准确,没有出现卡顿或乱码,这在实战条件下难能可贵。
突然,屏幕上代表防空分队的菱形光标剧烈闪烁并发出无声的警报提示(终端内置蜂鸣器同步响起短促的滴滴声)。
叶修立刻点开详情,一行信息弹出:“低空告警!方位角285,距离15公里,高度500米,目标2,速度180,类型判定:直升机(疑似米-8)!威胁等级:中!”
几乎在信息弹出的同时,赵前营长的命令也同步下达,显然他也从自己面前的指挥终端上看到了同样的警报:
“防空分队!雷达确认!目标方位285,低空快速目标!‘前卫-1’(单兵防空导弹)准备!高炮待命!注意敌我识别!”
命令通过数据链瞬间直达防空分队的终端。叶修看到屏幕上代表防空阵地的光标状态立刻从“警戒”变为“目标捕获跟踪”,旁边弹出了目标的动态轨迹预测线。
整个过程,从发现到预警到命令下达,几乎在十几秒内完成,省去了传统模式下防空雷达站发现目标->报告营指->营指下令防空分队准备->防空分队接收命令并展开这一冗长且可能出错的过程。
电台频道里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令人窒息的、充斥着各种呼号、重复确认和背景噪音的“语音风暴”。
营指对各连的主要指令通过数据链无声而精准地传递,电台主要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语音补充确认或基层单位的状态报告。
频道利用率大大降低,清晰度显着提高。排、连级的指挥员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观察敌情、指挥本部队行动上,而不是时刻紧张地守在电台旁,生怕漏掉或听错一个字。
叶修的手指无意识地在冰凉的终端外壳上摩挲着。
他看着屏幕上清晰、有序、实时跳动的信息流,再回想过去演习时电台里一片嘈杂、参谋们围着沙盘手忙脚乱更新态势、营长嗓子喊哑了命令还可能延误的场景,一种强烈的时代跨越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作战理念和指挥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营长!”一个参谋大声报告,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火力连报告,按预设诸元对b区实施首轮效力射!弹着点观测修正完毕,第二轮急促射准备完毕!请求指示!”
赵前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态势图屏幕。
代表政府军部队在b区的红色光点群在炮击后出现了明显的分散和停滞迹象。
他手指在指挥终端上快速敲击了几下,调出了火力连的弹药存量数据,又看了一眼装甲部队的展开位置和状态。
“批准第二轮急促射!”赵前果断下令,命令通过数据链瞬间发出。
同时,他对着电台补充道:“装甲1连,保持警戒,注意敌装甲部队反扑!装步3连,俘虏看管好,加强警戒,防止渗透!”
命令精准、高效、覆盖全面。叶修知道,在传统模式下,下达一个覆盖多兵种协同的复合命令,需要分别呼叫不同单位,不仅耗时,还容易顾此失彼。
而现在,赵前营长只需专注于态势判断和决策,信息的流转和指令的分发,由这套初具雏形的信息化系统在后台无声而可靠地完成。
屏幕上,代表火力连的光标再次闪烁,状态变为“射击中”。
远方传来沉闷而连续的炮弹出膛声,通过掩体的震动隐约传来。
数据链,这条在97年高原边境硝烟中顽强搏动的“数字神经”,正支撑着702团装甲2营,以远超对手反应速度的节奏,编织着一张致命的钢铁火网。
叶修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中似乎也带上了一丝信息时代特有的、金属与代码混合的气息。这场边境对峙的科技维度,已然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