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辆政府军的bmp-2在越境炮火中化作冲天火炬的瞬间,叶修的心跳几乎漏了一拍。
他最后看了一眼了望塔外那片被火光、硝烟和绝望身影填满的混乱前沿,没有丝毫犹豫,转身沿着狭窄的金属梯道冲下,扑向地下指挥掩体。
激烈的枪炮声、爆炸声和刺耳的警报声被厚重的防护门隔绝在外,但掩体内弥漫的紧张气氛却几乎凝成实质。
指挥中心内,灯光通明,由数块儿屏幕组成的电子态势图占据两三个平方上面代表冲突区域的红色区块正在剧烈闪烁。
一个刺目的红色箭头(代表被摧毁的bmp-2)深深扎在代表东大实际控制区的绿色区域内。
参谋们语速飞快,电话铃声、电台呼叫此起彼伏,空气中充斥着汗水、机油和电子设备散发的独特气味。
赵前营长如同一尊铁塔矗立在指挥台前,脸色冷峻得能刮下一层霜。
他正对着麦克风,声音如同淬火的钢铁,斩钉截铁地下达着后续指令:
“防空分队!雷达开机!重点监控争议区低空!发现任何飞行器,一级戒备!”
“炮兵群!修正诸元!目标区域b区,准备效力射准备!听我命令!”
“装甲1连!前出至二号棱线预设阵地!建立反坦克屏障!3连步兵前移,巩固前沿,控制俘虏区域!动作快!”
叶修没有打扰赵前,他知道此刻营长的大脑正在超负荷运转,处理着海量的信息和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
他迅速扫视了一眼指挥室,目光锁定在角落一台闪烁着幽幽绿光、连接着粗壮线缆的终端设备上——
那是团里配发的、被技术团队称为“战场信息节点”的宝贝疙瘩,也是此次长途转进前,技术专家们熬了几个通宵才最终调试稳定的核心信息化装备。
他快步走过去,熟练地输入权限密码。
屏幕亮起,不再是传统的命令行或简单的图形界面,而是一个相对直观的战场态势显示系统。
绿色的底图上,代表己方单位的光标清晰可见:三角形代表坦克连,方块代表装甲步兵连,圆圈代表火力连,菱形代表防空分队……
每一个光标旁边都标注着简明的单位代号和状态信息(“待机”、“机动中”、“准备射击”)。
就在赵前营长的命令通过电台下达的同时,屏幕上代表“装甲1连”的三角光标群已经开始闪烁,并沿着预设的路线,从“待机”区域向标注着“二号棱线阵地”的位置移动!
代表“装步3连”的方块光标群也在同步前移,状态迅速切换为“展开防御”。
同时,代表“火力连”的圆圈光标旁,一个代表“目标锁定”的红色十字标记稳稳地落在态势图上标注为“b区”的位置,旁边甚至弹出了一个小窗口,显示着预设的射击诸元(方向、距离、弹种)!
“这…比电台快太多了!”叶修心中惊叹。
在过去纯粹的机械化指挥模式下,营长下达一个命令,需要通过营部电台呼叫连部电台,连部再呼叫排、车,一级级传达。
战场上电台频道拥挤不堪,各种呼叫、报告、干扰混杂在一起,常常出现抢频道、听不清、重复确认的情况。
一个简单的“1连前出至二号阵地”的命令,从下达到确认到位,可能需要几分钟,甚至更久,期间任何一级通信不畅或理解偏差,都会延误战机。
而现在,命令通过数据链瞬间直达各连的信息终端,目标、路线、任务状态一目了然。
连队主官接收后,只需在终端上简单确认,指挥中心这里就能实时看到部队的响应和位置变化!
这节省的时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叶修的手指在略显笨重的键盘上敲击着,调出了更详细的信息页面。
战位分布图:不再是沙盘上需要手动挪动的小旗子,而是电子地图上精准定位的光标。
他能清晰看到每个坦克排、步兵班的具体部署位置,甚至能放大查看预设阵地的地形细节。
二营的整个防御体系,如同透明的棋盘呈现在眼前。
点开一个坦克连光标,列表弹出:车辆编号(如“107车”)、型号(“96”)、主炮状态(“备弹35发”)、油料(“86%”)、关键部件状态(“正常”)。
装甲步兵连则能看到步战车型号(“86式”)、搭载步兵人数、反坦克导弹数量等。
后勤状态也集成在内:弹药补给点位置、剩余基数、维修保障分队状态等。
赵前营长无需再一遍遍询问各连“弹药还剩多少”、“车辆状况如何”,关键数据尽在掌握。
接着叶修看到,火力连的目标分配页面清晰地显示着:目标编号(b01 - 被摧毁的bmp-2残骸位置,状态已标记为“摧毁”)、b02(预设封锁线区域)、b03(b区政府军集结地)。
每个目标都关联着预设的坐标、建议火力(如“122榴效力射”、“反坦克导弹待命”),甚至还有优先级标识。
当新的威胁出现(比如那辆bmp-2),指挥中心可以迅速在系统内创建新目标(b01),将坐标和威胁等级(“高”)通过数据链瞬间推送至相关火力单元(反坦克导弹阵地、步战车),实现近乎“指哪打哪”的快速反应。
这与过去需要口头描述目标方位(“河谷出口,左数第三块大石头方向…”)、容易产生误差的指挥模式,简直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