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国防大学高级研修班的教室内,已然弥漫开一股严肃而活跃的气息。
作为班长,叶修主持了新学期的第一次班务会。
学员们纷纷从各自年前分配的调研实习岗位上归来,脸上还带着不同环境历练后的风霜与思考。
这并非普通的学员交流。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来自陆、海、空、第二炮兵等各军兵种,的精英军官。
让陆军的指挥员登上驱护舰感受海疆的辽阔与协同,让海军的舰长深入装甲部队体会陆地攻坚的艰辛,让空军的精英体验火箭军的蛰伏与雷霆……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打破军兵种壁垒,深化对现代联合作战体系的理解,为未来指挥大军区、军种乃至更高层级的联合战役夯实基础。
会议开始,叶修首先简要总结了假期情况,随后便引导大家围绕实习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顿时,会议室化作了思想交锋的战场。
一位来自第6军区的师长,谈及在海军某驱逐舰支队跟训的经历,感慨于海上作战节奏的紧凑、信息流转的极速以及对空、对潜、对海多维防御的复杂性,“未来渡海登岛,对联合指挥、协同打击的要求,比我们预想的还要苛刻!”
一位东海舰队出来的舰长,则分享了他嵌入陆军参与山地进攻演练的体会,对陆军兄弟在复杂地形下的穿插渗透、后勤保障的极限挑战表达了由衷敬佩,同时也对如何有效呼叫并引导岸基火力、航空兵支援有了更切身的需求。
空军的师长、火箭军的基地司令、部队的技术专家……
每个人都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跨军种见闻,畅谈对“联合”二字的新解。讨论时而激烈,时而深入,充满了真知灼见和打破认知局限的火花。
叶修沉稳地主持着会议,适时引导、归纳,确保讨论不偏离主题,且富有建设性。
不知何时,讨论的风向悄然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因为叶修在联合国和南亚维和行动中的表现太过耀眼,消息虽未公开细节,但在他们这个层级和圈子里,早已不是秘密。
一位来自空军的师长将话题引向了近期国际安全热点,自然而然地,众人的目光便聚焦到了叶修身上。
“叶班长,年前那场南亚危机,咱们国家可是露了大脸了!”一位性格豪爽的陆军军长笑着开口,语气中充满赞叹,“快刀斩乱麻,尤其是最后那一下,”他做了个垂直下击的手势,“干净利落!可是给咱们全军,尤其是给在座的各位,打了个样!这才是大国定力,强军担当!”
“说得对,”一位海军基地副司令员接口道,他显然了解更多细节,“在联合国框架下,精准使用力量,既达成了战略目的,又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叶班长在前线的临机决断,功不可没啊!这份胆识和全局观,值得我们学习。”
赞誉之声纷纷响起。这些平日里眼高于顶、各自领域内的翘楚,此刻对叶修这个相对年轻的班长,却都流露出真诚的敬佩。
他们敬佩的不仅仅是其个人能力,更是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所展现出的、代表新时代东大军人风貌的决断力与执行力。
叶修面对赞誉,并未流露出丝毫得意,只是谦和地笑了笑,摆了摆手:
“各位老大哥过奖了。那是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首长直接指挥下,全体参与官兵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个人只是尽了一名军人应尽的职责。
真正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是此次行动背后所体现的,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军事力量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战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跨军种、跨部门的联合行动。这比讨论某一次具体行动更有长远意义。”
他将话题巧妙地引回了联合作战与战略研究的正轨。
就在会议气氛再次升温,围绕叶修引导的新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一名身着笔挺军装、臂戴校部值班员袖标的参谋肃立在门口,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报告!”参谋声音洪亮,“奉校长办公室命令,通知叶修同志,请即刻前往一号会议室,校委会将召开一场内部会议。”
内部会议?校委会直接点名?在开学第一天,班务会正在进行之时?
会议室内的讨论声戛然而止,所有学员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结合刚才讨论的内容以及叶修之前的经历,这个突如其来的通知,其含义不言而喻。
叶修面色平静,起身向与会同学点头致意:“大家继续讨论,我去去就回。”
他整理了一下军容,跟随参谋走出了会议室。
身后,门缓缓关上,将一室探究与了然的视线隔绝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