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洋人也真是的,向来吃人不吐骨头的,这次为何如此让步?莫非洋人与李世安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我要不要借机参他一本?”
可还不等他出列,就被看懂他心思的惠亲王拦住,低声道:“别冲动!”
“你没听皇上已经给事情定性了吗?这个时候又去触霉头,你找死啊?”
僧王爷满脸不甘心。
还不等他说李世安的坏话,更让他憋屈的事情来了,只见心情大好的清文宗,突然冷下脸来,“五叔,嘀咕什么呢?”
惠亲王一听马上心知不妙,
好在他反应迅速,恭敬道:“微臣在说,皇上您英明,知人善用,微臣先前见识浅薄了,差点坏了您的大事。”
“嗯,你明白就好!”
清文宗也没有多疑,瞥了一眼僧王爷,叮嘱道:“眼睛擦亮点,虽然你是长辈,但是看人的眼光还真的有些差劲!”
“是,皇上说得对!”
僧王爷被当面指桑卖槐,却也只能憋屈的低头,谁让对方是皇上呢。
他现在才想起低头当鸵鸟,却忘记了,他已经被清文宗注意到了。
清文宗好似才想起身边有一个回京述职的人,马上拿起僧王爷的战报。
盯着战报上的\"歼敌两万\"四字,指尖重重敲在紫檀木案上:\"僧王爷,朕问你,北伐长毛残部究竟剿得如何了?\"
僧王爷暗道一声晦气,与李世安的折子凑一块了,两相对比差距立显。
但是他已经来了,
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半步:\"回皇上,长毛残部已被微臣逼入连镇,如今困在弹丸之地,只剩三千余人苟延残喘。\"
回忆着战报内容,\"这月来,微臣亲率铁骑踏破七座营寨,斩获首级两万有余,缴获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只可恨胜保贻误战机,否则长毛早该片甲不留。\"
他想着,清文宗不曾去过战场,肯定不明白究竟是什么情况。
只要自己说的与战报一致。
没有明显错误,
清文宗也就不会责怪。
这事即使在后世,也是屡见不鲜,上报的东西,永远很难对号现实。
其实内行人都心知肚明。
但是谁也不会去深究。
毕竟,这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可是僧王爷忘记了,如果是平时,他忽悠,也就忽悠过去算了。
但是他与李世安凑一块了。
这个时候他应该马上磕头认错。
有李世安珠玉在前,他的无能马上被无限放大,果然,听了僧王爷的话,
清文宗突然将茶盏重重掼在案几上,瓷器碎裂声惊得廊下鹦鹉扑棱翅膀:\"够了!你和败保的战报朕已看腻了!\"
他霍然起身,暴怒道,\"李爱卿在直沽城、在杨柳青,早就全歼了两万长毛主力,逃出的不过数千残兵。”
“你们倒好,十万大军追数千残兵,一个说歼敌两万,一个说斩首三万!”
“当朕是三岁小儿?\"
僧王爷额角青筋暴跳,虽然明知露馅了,却仍梗着脖子辩解:\"皇上明鉴,长毛沿途裹挟流民,是以数量虚涨。微臣麾下铁骑皆经百战,断不会谎报军情!\"
\"不会谎报军情?\"清文宗抄起镇纸砸向地面,青玉坠地裂成两半,
\"你当朕不知你们那套把戏?杀良冒功,把百姓头颅当军功!\"
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扶着案几喘息,说:\"李爱卿若有你十分之一的跋扈,朕的江山早成焦土了!\"
“你等若有李爱卿一成的能力,长毛何至于越剿越多?何至于糜烂至此?”
眼见盟友兼手下又要出事。
惠亲王绵愉慌忙跪下行礼,朝珠在青砖地上磕出闷响:\"皇上息怒!”
“僧王一片忠心,许是前线军情复杂,误判了贼寇数量。\"
清文宗怒目圆睁:\"忠心?你们的忠心就是把朕的江山搅得民不聊生?\"
他本想怒骂,却发现于事无补,只能冷笑一声,\"罢了,明日起,胜保革职查办,你僧格林心引以为戒!”
“你以戴罪之身…,”
“继续围剿连镇长毛。若再敢谎报军情,朕就扒了你的黄马褂!\"
僧王爷够烂,但是队友更烂。
在胜保的斩首三万忖托下,在惠亲王的求情辩解下,僧王爷惊险过关。
僧王爷也反应过来,重重叩首,额角在青砖上碾出红印:\"微臣遵旨!\"
苦肉计表演的不错,态度很是真诚,只是低头时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
圣旨再次传达到魔都的时候,李世安与洋人签订的协议终于尘埃落定。
为此,李世安还特意办理了一个不伦不类,中、西结合的酒会。
李氏家族在租界边界,建设的五层大楼,变成了工部局办公楼。
这一日,工部局礼堂。
中、西宾客汇聚上百人,都是在魔都的政、商要员,以及记者。
嗯,没错,有记者。
还不少,多少包括记者。
报刊有早些年的《遐迩贯珍》、《字林星期周刊》、还有最新出现的《中外新报》、《魔都日报》,
都有安排记者。
其中前面三个都是外国人创办。
最后一个魔都日报,
也是私人的。
其实就是李世安最近创立的。
总编辑就是赵烈文。
他的幕僚全部在这里面兼职。
本次会议安保,由新组建的巡捕房负责,统一的港式警服。
没办法,
李世安要给阿里国面子。
也给在魔都的洋商面子。
这样不容易引起租界洋人反感。
反正他注重实际。
并且,即使这一身皮是洋人的,但是怎么看也比鞑子朝廷的舒服。
上午九点,
主持人白忠喜率先露面,先是一番自我介绍,然后中气十足的说道:
“各位领事阁下!先生们、女士们,今日魔都租界工部局礼堂…,”
“荣幸迎来大清钦差大臣、江南巡抚、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一等靖江伯李世安——。”
“兼五口通商大臣、江南漕运总督、新成立之租界巡捕房督办、”
“海关税务委员会委员长!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李中堂莅临!”
尽管排练多次,尽管口才很好,可是这一连串的头衔念下,差点咬了舌头。
大庆帝国规矩就是如此。
正式公开介绍场合,就得介绍官员官职全称,现在这些就是李世安官职全称。
已经超过上一个58个字的穆彰阿。只是开头的钦差大臣临时的。
后面两个职位也不在朝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