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杀监军余孽的第二日,陆辰让人在雁门关内外张贴了数十张招募告示,红纸黑字,在城门、集市、村落的显眼处格外醒目。
告示上写得清楚:镇北军招募铁匠、木匠、铜匠等各类工匠,凡有一技之长者,均可报名。待遇从优 —— 每月饷银三两,比普通士兵高出一倍;每日管三餐,荤素搭配;家人可迁入关内居住,由军队负责保护安全;若能改良兵器或发明新器械,另有五十至两百两白银的重赏,甚至可破格提拔为军中吏员。
消息一出,起初并未引起太大反响。雁门关战事吃紧,百姓们多是避之不及,更何况是要加入军营,参与兵器制作,不少人担心战火波及,犹豫不决。
负责招募的士兵守在城门口的招募点,从清晨等到晌午,只有寥寥几人上前询问,却没人真的报名。赵虎急得来回踱步:“王爷,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锻造坊等着工匠赶工,再招不到人,兵器供应要跟不上了。”
陆辰也有些犯愁。他知道百姓们的顾虑,乱世之中,安稳比什么都重要。思索片刻,他对赵虎说:“光贴告示不够,我们得主动去附近村落走访,让大家看到我们的诚意。你带几个人,跟着熟悉路况的百姓,去周边的张村、李家庄,好好跟乡亲们说说,尤其是那些有手艺的工匠,一定要把话说透。”
赵虎领命而去。陆辰则亲自在招募点等候,他相信,只要能打消百姓的顾虑,必然会有人愿意前来。
傍晚时分,赵虎带着一名白发老者回来,老者背着一个工具箱,手里握着一把铁锤,脸上满是风霜。“王爷,这位是张村的老铁匠周师傅,他打了一辈子铁,手艺精湛,愿意加入军营!”
陆辰立刻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周师傅,多谢您愿意相助。您放心,我定会兑现承诺,保您和家人平安,绝不亏待您。”
周师傅叹了口气,摆了摆手:“王爷客气了。蛮族杀了我儿子,烧了我的铁匠铺,我早就想报仇了。听说您能打退蛮族,还能让我们这些匠人有口饭吃,我就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帮您造出好兵器!”
有了周师傅带头,情况渐渐有了转机。第二日一早,就有两名年轻木匠前来报名,他们是周师傅的徒弟,愿随师傅一同效力。紧接着,又有几名铜匠、石匠闻讯而来,有的是想为家人谋个安稳,有的是想为被蛮族所害的亲友报仇,招募点前渐渐热闹起来。
陆辰亲自接待每一位报名的工匠,耐心询问他们的手艺特长,登记造册,还让人提前收拾好了营房,供工匠们居住。为了让工匠们安心,他让人立刻去接工匠的家人入关,安排住处,发放粮食,一系列举动,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短短五日,陆辰就招募到了四十二名铁匠、二十七名木匠、十五名铜匠和十名石匠。看着名单上的名字,他心中终于松了口气,立刻下令组建 “器械改良队”,由周师傅担任总负责人,统筹各项事务。
他将改良队分成三个小组:铁匠组负责打造改良长刀、长枪和弩箭,重点提升兵器的锋利度和耐用性;木匠组负责制作攻城塔、投石机的零部件,同时改良防御用的盾牌和滚木;铜匠组则专注于弩箭的箭镞和兵器的淬火辅助工具,提升工艺精度。
为了激发工匠们的积极性,陆辰还特意制定了 “创新奖励机制”:每月评选一次 “最优改良方案”,获奖的工匠不仅能拿到白银奖励,还能在军营中享受优先分配物资的待遇。
器械改良队成立的当日,锻造坊里就燃起了熊熊烈火,铁锤敲打铁块的声音此起彼伏,比往日热闹了数倍。周师傅带着铁匠们调试火炉,按照陆辰提供的淬火图纸,反复试验硝石的用量;木匠们围在一起,研究着陆辰画出的投石机改良图,时不时讨论着细节;铜匠们则专注地打磨着箭镞,力求每一个都锋利无比。
陆辰每日都会抽出时间去锻造坊查看进度。这日,他刚走进作坊,周师傅就拿着一把刚打造好的长刀迎上来,脸上满是兴奋:“王爷,您看!按您的法子改良后,这刀不仅锋利,还不容易生锈,比之前的兵器强太多了!”
陆辰接过长刀,挥了挥,手感沉稳,刀刃泛着冷光。他满意地点点头:“周师傅辛苦了,照这个进度,不出十日,就能补足之前缺失的兵器。”
就在这时,一名负责采购材料的士兵匆匆来报:“王爷,不好了!咱们储备的精铁快用完了,附近的铁矿作坊都因战乱停工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新的货源!”
陆辰心中一沉。精铁是打造兵器的关键,若是断了供应,就算有再多工匠,也只能停工。他皱紧眉头,目光扫过忙碌的工匠们 —— 器械改良队刚有起色,绝不能因为材料短缺而停滞。可眼下战事紧张,去哪里找新的精铁货源?
夜色渐深,陆辰坐在营帐中,看着桌上的地图,指尖在标注着铁矿的位置上反复摩挲。他知道,若不能尽快找到精铁,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前功尽弃,而关外的蛮族,绝不会给他太多时间。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