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军的事刚走上正轨,陆辰就把精力放在了化肥量产上。之前的试验田丰收,让周边的农户们都盼着能用上化肥,每天都有农户来军营询问,什么时候能买到化肥。陆辰知道,要想彻底解决北境的粮食问题,必须实现化肥量产,让更多的农田用上化肥。
他首先在城西的堆肥场旁边,选了一块开阔的地方,建立化肥作坊。作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制作有机肥,一部分用来提取硝态氮肥。陆辰让人搭建了三十个更大的堆肥池,每个堆肥池能容纳更多的原料,还在堆肥池旁边挖了排水沟,防止雨水浸泡原料。
为了收集足够的原料,陆辰和周边的村落达成协议:农户们可以把粪便、秸秆、杂草送到作坊,作坊按数量给他们兑换粗粮或者化肥。这个消息一传开,农户们都积极响应,每天都有不少人推着牛车,把原料送到作坊,作坊门口排起了长队。
张老栓被陆辰任命为有机肥制作的负责人,他带着几十名有经验的农户,每天都在作坊里忙碌。他们把原料分层堆进堆肥池,每隔五天翻一次堆,还在堆肥池里加入适量的灶灰和旧炕土,加快原料的发酵。张老栓还总结出了一套判断有机肥是否发酵好的方法:“发酵好的有机肥是黑褐色的,闻着有股泥土的香味,用手捏碎,没有硬块。”
周顺则负责硝态氮肥的提取。他对提炼装置进行了改良,用更大的铁锅和更长的冷凝管,提高了提取效率。之前提取一斤氮肥需要三个时辰,现在一个时辰就能提取两斤。为了解决硝石短缺的问题,陆辰派出去勘探硝石矿的士兵,在城西的黑石山找到了一处新的硝石矿,虽然储量不算特别大,但足够满足当前的需求。
化肥作坊开工半个月后,第一批量产的化肥就出来了 —— 五千斤有机肥和一千斤硝态氮肥。陆辰让人把化肥分成小袋,按照之前的协议,先兑换给送原料的农户,剩下的低价卖给其他农户。
农户们拿到化肥后,都迫不及待地撒到自家的田里。李二柱家有三亩粟米地,他按照陆辰教的方法,先撒上有机肥,再撒上少量硝态氮肥,然后浇足水。没过几天,他家的粟米就长得比邻居家的高了一截,叶片浓绿,看着特别喜人。
“这化肥真是好东西!” 李二柱高兴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去年我家三亩地才收了六石粟米,今年用了化肥,最少能收十石!”
越来越多的农户看到了化肥的效果,都来作坊买化肥。陆辰见状,又扩大了作坊的规模,增加了堆肥池和提炼装置,还招募了更多的工匠和农户,让化肥的日产量提高到了两千斤有机肥和五百斤硝态氮肥。
随着化肥的普及,北境的农田长势越来越好。到了秋收的时候,北境的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不仅满足了百姓的需求,还多出来不少粮食,彻底解决了军粮问题。粮仓里堆满了粮食,士兵们的伙食也改善了不少,每天都有肉吃,训练的劲头更足了。
百姓们为了感谢陆辰,自发地给军营送来了蔬菜、水果和肉类,还在雁门关的城墙上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北境守护神” 四个大字。陆辰看着牌匾,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 他刚来北境时,这里还是一片破败,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如今北境安定,粮食丰收,百姓们安居乐业,这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可陆辰并没有满足,他知道,北境的安稳只是暂时的。蛮族还在北方虎视眈眈,萧承煜在南方的救灾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他派去南方的探子还没传回消息。这天晚上,陆辰坐在中军帐里,看着桌上的北境地图,手指在南方的位置轻轻敲击 —— 他有种预感,南方很快就会传来消息,而这个消息,很可能会改变当前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