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刚过,问渠斋内那株老腊梅树悄然萌发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庭院东侧原本作为非遗街区辅房的区域,如今已被精心改造成修复学校的教学空间。推开竹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赵伯亲手制作的双梅榫结构讲台,选料讲究的樟木散发着淡淡幽香,讲台正面镶嵌着林小满精心雕刻的护本纹饰。四周墙面挂满以冷金笺装裱的修复工艺流程图,从青檀树皮制浆到金箔淬火定型的每个步骤,都配着顾爷爷当年亲笔绘制的手稿图样。最引人注目的是教室后排的展示架,上面陈列着张爷爷的老座钟、王奶奶的樟木箱复制品,以及现代化的亿级像素文物扫描仪,古老与当代的器物相映成趣,仿佛在教室里打开了一扇穿越时光的窗户。
清晨七点整,第一批新学员已在竹门外排起长队。他们捧着统一的竹制文具袋——由阿木亲手编织,每个袋子上都绣着精致的迷你腊梅花纹样。袋内整齐摆放着赵伯削制的竹笔、老陈调配的传统徽墨,还有一张用冷金笺制作的入学通知书,笺纸一角清晰地盖着\"问渠传承\"的竹制印章。林小满身着绣有护本纹样的围裙,站在门口热情引导:\"请大家先到签到处登记,签到本是用顾老师新近抄录的冷金笺特制而成。签完名后,可以亲手触摸讲台的榫卯结构,那是沈老师父亲当年手工艺的完美复刻。\"
顾云深与沈砚辞并肩站在教室门前迎接新生,两人都穿着素雅的棉麻衣衫,袖口别着竹制的\"讲师\"徽章。细心的人会发现,两枚徽章上分别刻着半朵并蒂梅花纹样——合在一起正是他们戒指上的完整图案。\"这是我爷爷在1990年草拟的修复班教学大纲。\"顾云深向每位学员递上一本线装小册子,封面是沈砚辞用竹笔题写的\"守艺录\"三字,\"当年老人家想创办这样的学校,却连基本教具都难以凑齐。如今我们不仅拥有能放大十倍观察金箔纹路的高清扫描仪,还有数字化的修复辅助系统,终于圆了他毕生的心愿。\"
开学典礼虽然简朴,却处处蕴藏深意。第一个环节是\"敬工具\"仪式,老陈带领全体学员来到展示架前,指着那套顾爷爷使用过的旧镊子说道:\"这把镊子历经三次打磨修复,曾修复过三十张宋代残笺。我们敬重工具不是敬重物件本身,而是敬重手中把握的分寸——修复纸张如同待人接物,力道轻了修补不牢,力道重了又会伤及肌理。\"当学员们跟随老陈深深鞠躬时,朝阳的光芒恰巧透过雕花窗棂,在镊子铜柄上折射出细碎的金色光点。
师徒结对环节格外温馨。作为首届优秀学徒代表,林小满站在讲台旁为新学员分发\"传承卡\"——卡片正面烫印着学员姓名,背面则是指导老师的亲笔签名,底部还印有一条浅金色的轨迹线,从问渠斋延伸至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基地。\"去年此时,我也是在这里接过沈老师递来的传承卡。\"林小满举起自己那张已经略显陈旧的卡片,背面签名旁多了一行顾云深后来补写的\"腊梅香里传薪火\"小字,\"现在我负责指导三位新学员进行数字化标注工作,就像当年沈老师手把手教导我一样。\"
沈砚辞的开学致辞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分享了一个童年故事:\"十五岁那年,我为保护一本密语账本在手臂上留下了疤痕。父亲没有责备我,却教我如何养护竹制工具。他说'手艺是活的,要像抚育孩子般用心呵护'。\"他指向教室角落的竹制工具箱,\"每个工具箱里都备有腊梅膏,是顾老师按他爷爷的配方熬制的,手部磨伤时涂抹一些——守护技艺首先要守护好自己,这是我们的第一课。\"这时台下突然传来轻声惊叹,有学员发现工具箱锁扣的纹样,正是那枚戒指上的双梅榫造型。
最令人动容的是长辈寄语环节。张爷爷推着那台老座钟来到教室中央,清脆的钟摆声瞬间盖过了所有窃窃私语:\"这座钟经历过两次大修,已经准确走时八十年,比我和老伴的年纪都大。\"他抚摸着钟壳上的金缮纹路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修复的不只是纸张、不只是钟表,而是他人的珍贵记忆,是我们文化的根基。\"王奶奶则为每位学员送上亲手制作的艾叶粿:\"当年顾老哥教我刺绣腊梅时说'针脚要密实,心意要真诚',做修复和做粿一样,都急不得也马虎不得。\"
典礼结束后,学员们分组体验基础课程。顾云深带领一组在修复台练习\"拂尘\"技法,用特制软毛刷轻扫仿古残笺,示范如何做到\"力道透过指尖却不触及纸面\";沈砚辞则在数字化体验区演示VR修复技术,让学员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走进\"唐代造纸工坊,亲手\"削制\"虚拟竹笔;林小满引导新学员参观老街记忆展,指着展柜中第一枚护本纹印章说:\"这是我学徒时期刻的第一枚章,现在我们一起为新教具刻制编号,给每件工具都配上'传承身份证'。\"
正午阳光洒满教室时,老周推着餐车送来腊梅粥和青团——粥是用庭院古井水慢火熬制,青团的豆沙馅里特意添加了腊梅花蜜,完全复刻当年顾爷爷给学徒们准备的味道。学员们围坐在竹桌旁享用时,张爷爷的老座钟突然敲响十二下,钟摆的投影恰好落在讲台的护本纹上,与墙上的修复流程图完美衔接成一条直线。
站在教室门口的顾云深和沈砚辞看着学员们认真记笔记的模样,不约而同想起在墓前许下的承诺。沈砚辞轻轻握住顾云深的手,无名指上的竹戒贴着他掌心的旧疤痕:\"爷爷曾说'手艺要传承三代',现在我们创办的学校开学,何止三代人的心愿。\"顾云深含笑点头,望向窗外——赵伯和阿木正在搭建新的学徒宿舍,竹架构件的榫卯处都刻着细小的腊梅花,与教室里的徽章、工具箱、讲台纹饰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散发着同样温润的光芒。
暮色渐沉时,学员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许多人将艾叶粿的竹制包装盒小心收进书包,视作\"守艺\"的珍贵纪念。林小满抱着刚刻好的护本纹编号章跑来报喜:\"顾老师、沈老师,我们为学校刻的第一块招牌完工了!\"这块用老樟木制作的牌匾上刻着\"问渠修复学校\"六个大字,边角处镶嵌的金箔与当年顾爷爷修复台的压条纹饰遥相呼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夜风轻拂中,老腊梅树的幽香与徽墨的芬芳交织飘散。顾云深轻抚墙上那本\"守艺录\",指尖划过一个个学员签名,忽然领悟到\"烬中炽焰\"的真正归宿——不是某间书斋、某个个人,而是这一双双握着竹笔的手,这一间飘着梅香的教室,这些将手艺刻入时光、将心意传递给后人的每个瞬间,让传承的火焰,永远在人间薪火相传。
夕阳的余晖为整个校园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学员们陆续离开后,顾云深和沈砚辞仍留在教室里。他们仔细检查着每一件教具,确保它们都被妥善归位。\"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正在修复那张唐代残笺。\"沈砚辞轻声说道,手指轻抚过修复台的纹路,\"那时我就知道,我们会一起走得很远。\"顾云深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修复流程图:\"现在,我们要带着更多人一起走下去了。\"这一刻,他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景象——这间教室里将走出更多守护传统技艺的匠人,让问渠斋的薪火,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