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象仪的赤金指针在 “滇” 字符号上剧烈震颤时,玄龙号正穿过元谋盆地的热气流。萧承煜盯着地形扫描图中那片被褐红色黏土覆盖的山坡,指尖划过标注 “上那蚌村” 的位置:“170 万年的直立人遗址,比北京猿人早整整 100 万年。” 话音未落,玄序的羊皮卷突然发出灼烫的温度,《泥河湾源脉总图》边缘的 “滇” 字符号正被银灰色雾霭侵蚀,“蚀魂者在篡改元谋人的‘身份凭证’—— 他们想把中国最早的直立人说成是‘外来迁徙者’!”
阿瑶的纵目面具穿透厚达 695 米的河湖相沉积,眼前的景象让她金杖上的纹饰瞬间炸裂出红光:28 层叠压的地层如被乱涂的稿纸,第 4 段 22 层的关键层位中,两枚铲形门齿化石正被银灰色碎光包裹,齿冠上的原始磨耗痕正蜕变成平滑的人工打磨痕迹。“他们在伪造‘化石晚期传入’的假象!” 面具的解析光流刺向旁边的褐色黏土,那里散落的炭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170 万年前的用火痕迹,是技术独立演化的铁证 —— 现在被改成近代篝火的遗存!”
玄序展开《西南源脉续图》,元谋遗址的赤金脉络已被三道银灰色咒符锁死:门齿化石点、石核加工区、多层火烬层。东侧的牛肩包梁下,蚀魂者正转动鎏金骨镜,镜中投射的幽光如利刃般剖开地层,每剖开一层,就有一批遗存的种属标签在扫描屏上跳变。“他们在利用‘年代争议’做文章!” 苍烈的机甲冲破热浪,扫描仪传回骇人的画面:一名蚀魂者将标有 “非洲能人” 的标签贴在门齿化石旁,银灰色光晕流过之处,化石的形态数据瞬间向非洲古人类特征偏移,“还在伪造 70 万年的测年数据,想把 170 万年的历史缩水成‘晚期迁入’!”
玄龙号降落在遗址保护站时,皮肤黝黑的阮老正用保温箱护住一块泛着莹光的黏土。这位深耕元谋三十年的考古学家,指节因愤怒而颤抖:“那是 22 层的门齿化石出土地!刚才还能看到齿根的原始裂痕,现在只剩人工修补的痕迹了!” 他掀开旁边的恒温柜,里面整齐排列着石膏模型,“1965 年发现的成年男性门齿,唇面平坦、舌面复杂,是典型的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特征 —— 现在你看!” 屏幕上,门齿的原始形态正被银灰色碎光重塑,逐渐接近非洲能人的齿冠形态,“10 次测年都证实的 170 万年历史,要被改成 70 万年的‘外来遗存’!”
“必须构建‘齿痕 - 火烬 - 石符’三重印证体系!” 玄序的羊皮卷在热风中断断续续展开,赤金脉络沿着 “元谋” 字样向下延伸,穿透 28 层地层,“门齿磨耗痕证明人种本土性,多层火烬证明技术独立性,石核刻符证明认知同源性 —— 三者被毁,西南地区的技术起源就会被从谱系中抹去。” 他抬头望向遗址中央的探方,银灰色碎光已形成漏斗状漩涡:“只剩三小时,鎏金骨镜完成七次折射,所有本土起源证据都会被替换成外来假象!”
萧承煜和陈风冲向门齿化石点时,探方内的遗存已陷入混乱。两枚门齿化石斜插在褐色黏土中,原本清晰的铲形齿冠正被银灰色碎光扭曲,齿面上的纵向磨耗沟竟在碎光中变浅。陈风扑到化石旁,迅速架设微痕分析仪:“他们在伪造‘种属外来’!” 屏幕上,放大百倍的痕迹清晰显示出原始特征 —— 齿冠基部的增厚层、舌面的复杂纹饰,与北京猿人存在演化关联,“你看这唇面的磨耗角度,是长期食用本土草本植物的痕迹,与非洲能人的肉食磨耗特征截然不同!”
他突然抓起旁边一块带微光的石英岩,瞳孔骤缩:“这是原始刮削器的核心!” 石核表面虽布满碎光,却仍能看到单面打击的疤痕 —— 那是用砾石直接砸击石英岩获取石片的工艺,与马圈沟的两极砸击技术同源却又呈现地域特色,“元谋的石器更适应草原 - 森林环境!这种单面刮削器用于处理兽皮,是独立演化的铁证,不是外来分支!” 萧承煜将永续晶石嵌入化石旁的地层,赤金流光顺着黏土蔓延,那些消失的磨耗痕竟重新浮现,在光流中组成清晰的 “食性序列”:从草本植物到小型哺乳动物,再到大型食草动物。
“快对比火烬成分!” 萧承煜挥剑斩断缠绕门齿的碎光,“本土技术的关键在用火证据!” 陈风立刻连接光谱分析仪,屏幕上瞬间跳出数据:22 层的炭屑含大量本土松属孢粉,与非洲稀树草原的植物成分存在本质差异,“看!这是就地取火的铁证!” 他调出马圈沟的炭屑数据叠加对比,两条曲线虽有差异却存在清晰的演化关联,“从马圈沟的零星火烬,到元谋的三层集中火区,是用火技术的独立升级,不是外来传入!” 但就在此时,鎏金骨镜方向传来巨响,银灰色咒符突然爆发强光,门齿上的磨耗痕再次被覆盖。蚀魂者镜语者踏着碎光而来,手中骨杖直指遗存:“没有完整骨架,这些牙齿不过是偶然迁徙的个体!非洲的奥杜威文化才是技术的真正源头!”
阿瑶和阮老赶到火烬层时,这里已变成一片焦土。三层厚达 3 米的炭屑区如被泼墨般变黑,其中夹杂的烧骨碎片正被银灰色碎光抹去痕迹。阮老颤抖着举起一张老照片:“2018 年补测时拍的,这些烧骨上有清晰的人工敲击痕,旁边还有刮削器相伴 —— 现在只剩自然焚烧的痕迹了!” 阿瑶的纵目面具突然投射出远古光影:170 万年前的山坡上,先民们用石英岩刮削器处理兽肉,将骨头投入篝火,火焰旁散落着带刻痕的石核 —— 光影突然破碎,蚀魂者布设的青铜柱射出幽光,正将 “可控用火” 的痕迹彻底清除。
“必须唤醒火烬的记忆!” 阿瑶将金杖插入火烬层中心,赤金流光顺着炭屑蔓延,逐渐恢复烧骨的原始形态。阮老突然想起什么,从保险柜里取出个密封袋:“这是 22 层的炭屑样本!里面有草木灰的分层痕迹!” 样本刚接触光流就焕发出红光,坑穴中竟升起虚拟的用火场景 —— 先民们将篝火堆建在避风的凹地,用石块围出简易火塘,与马圈沟的露天火堆形成技术呼应。但地面突然剧烈震颤,石核加工区方向传来爆炸声,鎏金骨镜的转速骤然加快,虚拟场景瞬间黯淡。
苍烈的机甲在遗址上空与蚀魂者缠斗,扫描仪显示鎏金骨镜已形成七芒星阵,银灰色碎光正顺着地层向四周蔓延:“他们在篡改地层叠压关系!” 屏幕上,28 层地层的排列顺序正被打乱,最底层的 170 万年地层竟与中层的 100 万年地层混淆,“再这样下去,元谋人的早源性会被说成是‘测年错误’!” 机甲的能量炮轰向骨镜,却被突然升起的能量盾弹开 —— 那盾牌上刻着非洲能人用火的图案,显然是蚀魂者用 “技术西来说” 构建的防御屏障。
通讯器里突然传来谢飞的急呼:“石核加工区有刻符!脉络在共振!” 萧承煜和陈风循声望去,探方角落的石核堆中,一块带刮削痕迹的石英岩石核表面,竟浮现出与马圈沟星芒刻符同源的三角符号,符号边缘刻着微型的 “火” 字印记。陈风突然恍然大悟,调出 1973 年的发掘报告:“他们怕的就是这个!元谋石核上的刻符,与马圈沟、小长梁的刻符形成完整的认知网络,是 170 万年前本土认知萌芽的铁证!” 他迅速用 3d 扫描仪记录刻符结构,“这不是随机刻画,是对‘用火技术’的最初符号化表达!”
萧承煜赶到时,陈风正将刻符数据与马圈沟刻痕对比,屏幕上两条曲线完美重合:“看!符号的演化轨迹清晰可见!马圈沟的原始网状符,到元谋的三角火符,再到小长梁的层叠刻痕,是认知不断细化的过程!” 蚀魂者镜语者突然从碎光中冲出,骨杖直刺陈风:“你在编造传承谎言!这些刻符不过是岩石裂缝!” 萧承煜挥剑挡住攻击,金刃与骨杖相撞的瞬间,银灰色咒符突然碎裂 —— 原来刻符的同源性触发了技术真相的反制力,剖面中竟自动浮现出元谋连接马圈沟的技术演化脉络,从原始砸击到单面刮削的地域适应路径一目了然。
玄序和阮老此时已赶到遗址中心,羊皮卷上的 “火石同源” 四个字正发出强光。阮老突然指着地层剖面:“看这火烬分布!” 众人望去,28 层地层在光流中重新排列,最底层的 22 层中,火塘、石核、烧骨的分布与上层文化层形成呼应,呈现出 “用火技术不断优化、工具功能不断特化” 的清晰序列。“这就是‘元谋密码’!” 玄序激动地说,“门齿痕证明人种本土性,火烬层证明技术独立性,石核符证明认知同源性,三者共同构成本土技术多源演化的铁证!” 他将元混沌种子放在刻符石核上,赤金流光瞬间爆发,穿透碎光与马圈沟、小长梁的脉络相连。
刹那间,三件事同时发生:门齿化石点的痕迹全部复原,铲形门齿上的磨耗痕与本土植物孢粉完美适配,全息投影自动播放出 170 万年前的生活场景 —— 先民们在草原 - 森林边缘采集植物、围猎小型哺乳动物,用石英岩刮削器处理食物,用火塘烤制兽肉,整个过程虽原始却目标明确,是技术适应环境的直接体现;火烬层的烧骨恢复清晰,三层炭屑的分布与火塘遗迹的交错,印证了 “可控用火” 的存在,将人类系统用火的历史提前到 170 万年前;石核加工区的刻符焕发光芒,与马圈沟、小长梁的刻符形成连续的认知谱系,证明本土认知萌芽的广泛分布。三者的光流在天空中汇聚,形成巨大的 “火” 字光影,与马圈沟的 “源” 字、小长梁的 “序” 字光影叠加,织成覆盖西南与华北的早期技术起源网。
蚀魂者镜语者踉跄后退,鎏金骨镜在光流中崩裂:“不可能!170 万年前西南怎么会有如此独立的技术体系?这一定是伪造的!” 阮老走上前,将 10 次测年数据与种属分析报告递到他面前:“独立与否看的是演化逻辑,不是技术相似度!” 报告中,元谋的 “就地取火 - 单面刮削 - 食性适应” 技术链,与马圈沟的 “原始砸击 - 功能特化” 形成平行演化,且石英岩原料的本土性、门齿的人种特征,均与非洲奥杜威文化存在本质差异,“元谋盆地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让早期人类独立发展出适应本地的技术体系,这是多源演化的必然结果,不是外来传入的偶然!”
银灰色碎光在光流中消散,鎏金骨镜碎裂成粉末,遗址地层上浮现出赤金的技术脉络,从元谋 22 层一直延伸到马圈沟、小长梁,形成 “多源并行、相互呼应” 的技术谱系。阮老抱着复原的门齿石膏模型,眼眶泛红:“三十年了,终于有人听懂了元谋的火语!” 陈风将平板电脑里的 “人类单一起源论” 论文全部删除,弯腰捡起那块带刻符的石核:“以前我总觉得早期技术‘越古老越集中’,忘了‘山河阻隔育多元’的演化真理。这些齿痕、火烬、刻符,都是多源起源的铁证。”
萧承煜站在火烬层旁,看着全息投影中先民们围着火塘的身影:他们虽只有原始的刮削技术,却能根据草原 - 森林环境制定生存策略,用可控火塘抵御野兽、加工食物,动作里藏着 “技术适应自然” 的生存智慧。“170 万年前的技术史,从来不是单一源头的扩散故事。” 他转头看向阿瑶,“从马圈沟的‘技术滥觞’,到元谋的‘火技独立’,再到小长梁的‘技术整合’,是东亚大地独有的多源演化路径。” 阿瑶的纵目面具投射出更广阔的图谱:“这条脉络,在长江上游还有更复杂的分支。”
玄龙号的引擎声在元谋盆地响起时,夕阳已为褐红色黏土镀上金边。门齿化石点被覆盖上特制保护罩,火烬层旁立起恒温保湿装置,石核加工区的石碑刻上了 “火技起源圣地” 八个字。阮老和助手们正用 3d 扫描仪记录文化层数据,陈风在一旁标注技术谱系,偶尔与阮老争论的语气里满是对多源起源的笃定。羊皮卷上的《西南源脉续图》中,元谋的赤金脉络如支流般向外延伸,在 170 万年的节点上与马圈沟的脉络遥相呼应,向上则与长江上游的未知区域相连。
突然,玄序的羊皮卷再次发光,“火” 字图腾的中心浮现出更细密的纹路,放大后竟是一组微型的 “水纹刻符”—— 每道刻痕都带着与元谋刻符同源的特征,边缘还刻着类似 “蜀” 的地域符号。星象仪的指针突然同时指向长江上游多个方向,表盘上浮现出新的文字:“江源石火,脉络纵横 —— 技术源流,不止元谋。” 萧承煜握紧手中的刻符石核,感觉到来自四川盆地的遥远脉动 —— 那是 170 万年前东亚大地上,另一支独立演化的技术火种,正等待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