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室的路上没有人有心情聊天说笑。平日里充满欢声笑语的14班此刻安静得出奇。那曾经因为高一无数次胜利而高高扬起的头颅,现在都垂了下去,一个个都无精打采的。
整个晚自习,教室里的气氛格外的压抑。
没有了往日热火朝天的讨论,没有了原来“小老师”们穿梭在班级各处的身影,更没有了张伟那标志性的咋咋呼呼。很多人看着窗外发呆,或用笔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圈。那份被碾压了整整64.5分的成绩单,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挫败感。高一那年,他们是从泥潭里往上爬,每一步都是进步,每一次考试都是惊喜。他们习惯了逆袭,习惯了创造奇迹,习惯了当别人眼中的“黑马”。可现在,当他们终于爬出泥潭站在了自以为平坦的赛道上时,却被旁边赛道的选手一骑绝尘。
这种从云端直坠谷底的失落远比一直待在谷底更让人心生绝望啊。
“叮铃铃——”
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响起,但此刻的14班几乎没人动弹。就在这时,教室的前门被推开,杨明宇抱着一叠A4纸走了进来。
他的脸上没有愤怒,没有失望,依旧是那副平静。可不知道为什么,杨明宇表情越是平静,学生们的心里就越是发慌,这种感觉像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杨明宇没有说一句废话,径直走到讲台中央,将那叠A4纸轻轻地放在讲桌上。然后开口说道:“我知道大家现在心里都不好受,感觉天都快要塌了一样。”杨明宇环视了四周,他看到的是一张张或沮丧、或迷茫、或不甘的脸,“所以,在骂你们或者安慰你们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做一件事。”
他拿起那叠白纸,像发试卷一样,他亲自走到每一个座位前,将A4纸放在学生们的课桌上。
发完a4纸,他回到了讲台开口说道:“现在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请大家在这张纸上写出我两个问题的答案。”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下了两行大字:
一、这次考试我们为什么会输?
二、我们和1班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不记名,不用长篇大论,想到什么写什么,哪怕是骂娘的话也行。”杨明宇靠在讲桌边继续说道“写完之后对折两下交上来。现在开始。”
说完,他便真的不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台下的学生们。
学生们都愣住了。他们本以为会迎来一场狂风暴雨般的批评,或是温情脉脉的“心灵鸡汤”,却没想到是这么一出。这算什么?败后总结?自我批评?
短暂的调整后,学生们还是拿起了笔。压抑了一整天的情绪终于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张伟咬着笔杆,几乎是把心里的憋屈全都写了出来:“输了?这还用问吗?对面那群人根本就不是人,是考试机器!那孙老头是个魔鬼!出题人也他娘的是魔鬼!这考试就不是给正常人考的!”
赵敏则要冷静许多,她的字里行间是理性的分析:“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深入,对难题、怪题的应变能力不足。1班的同学在解题的熟练度和速度上远超我们。”
而林天作为曾经的尖子生,这次的打击对他最大。他只在纸上写了短短一句话:“技不如人,甘拜下风。他们的训练强度形成了质变。”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一张张写满了各种各样答案的纸条被收了上来。杨明宇没有急着看,而是将纸条堆在讲桌上,像抽奖一样随手拿起一张打开。
“好,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答案。”杨明宇清了清嗓子,念道:“‘因为孙伟是个变态,他把学生当牲口练,我们是人,所以输了。’嗯,这位同学的观点很犀利,很有代表性嘛。”
台下传来一阵压抑的低笑声,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些。
张伟如同是找到了知音一般,忍不住举手嚷嚷道:“老师,我觉得他说的对!1班的同学那哪是学习啊,简直就是坐牢!他们班的学生每次在放假后开学的时候都会发一张网图,上面写着该进去了,网图背景是把学校改成监狱。我们追求的是快乐学习,他们是自虐式学习,这不公平!”
“公平?”杨明宇笑了,他放下纸条看着张伟道,“张伟我问你,你打篮球,一个跟你天赋差不多的对手,他每天坚持投篮一千次风雨无阻,练到肌肉都形成记忆了。而你呢,每周跟着我练两次讲究战术配合,打快乐篮球。结果到了赛场上,人家闭着眼睛都能进球把你打爆了。你说,这公平吗?”
张伟被问得一愣,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杨明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既没有否定14班的“快乐学习”,也指出了问题的核心。这便是他的风格,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议论和比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
“同学们,我们得承认一件事。”杨明宇继续说道,“孙伟老师的训练方式虽然我们不认同,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毁掉了学生的天性,这是他个人的问题。但是,他那种近乎残酷的训练确确实实地把1班学生的解题能力打造成了近乎本能的‘肌肉记忆’!”
“肌肉记忆?”这个新词让学生们都感到了好奇。
“没错。”杨明宇拿起另一张纸条,“就像这张纸条上写的,‘感觉他们拿到题根本不用过多思考,手自己就会写了’。为什么?因为类似的题型他们可能已经做过不下二十遍了!当你们还在为一道题的解题思路苦思冥想的时候,人家已经跳到第三步开始计算了。你们还在琢磨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的时候,人家脑子里已经浮现出三种不同的解题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