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项目的启动,并未在磐石基地引起太多波澜。它被标记为丙上级权限,意味着知情范围有限,资源调配也处于中低优先级。但对于项目负责人“青鸾”和监管者“冰河”而言,这方寸之间的实验室,却成为了与时间、规则和未知进行博弈的最前线。
实验室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为“灵韵共鸣舱”的复杂装置。它并非传统的计算机或医疗设备,而是军统基于对地脉能量和意识场多年研究的尖端造物。其外形如同数层嵌套的、半透明的晶石环,环壁上镌刻着细密如神经脉络的能量导路。李琟那缕微弱的情感碎片,就被安置在最内层环的核心,悬浮于一片柔和的、模拟地脉基础频率的能量场中。
“青鸾”的工作,是尝试用各种精密的能量谐波和信息流,去“叩问”这枚碎片,试图在不引发其崩溃的前提下,解读出更深层的信息。这工作如同用最纤细的银丝去撩拨一粒濒临破碎的露珠,需要极致的耐心与精准。
而“冰河”则如同最严苛的审计官,监控着每一次实验的数据流,评估着风险系数,并不断用他冰冷的逻辑质疑着“青鸾”的方法。
“第七十三次谐波刺激,响应微弱,信噪比未达到分析阈值。” “青鸾”记录下又一次失败,揉了揉因长时间聚焦而酸胀的眉心。
“你的方法过于保守。”“冰河”的声音从一旁的监控台传来,毫无起伏,“基于现有数据模型,该碎片的结构稳定性远超预期。建议提升刺激强度百分之十五,尝试注入经过筛选的、来自‘心象库’的同类‘执念’情感模板,进行共鸣放大。”
“风险太高!” “青鸾”立刻反对,“强行共鸣可能污染碎片的原始特征,甚至导致其因外来情感注入而结构异化!”
“但按部就班的低强度刺激,效率低下。我们无法确定碎片的自然存续时间,可能在其消散前都无法获取关键信息。”“冰河”冷静地反驳,“风险与收益必须权衡。”
《易经·系辞下》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能通达,通达了就能长久。)此刻,他们的研究就陷入了“穷”境,需要“变”来寻求突破。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主屏幕上,一行原本平稳运行的基础诊断代码,突然跳出了一个极其细微、转瞬即逝的异常参数。它并非来自“青鸾”的主动刺激,也非外部干扰,更像是碎片自身在能量场中,无意识间与共鸣舱的某个底层反馈机制产生的一次非预期交互。
“等等!” “青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闪而过的异常,“刚才那是什么?回溯数据流!”
数据被迅速回放、放大。那异常参数极其复杂,像是一段加密的、非标准的信息片段,其编码方式与军统所有已知的信息格式都截然不同,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自指性和适应性。
“这不是碎片携带的信息……” “冰河”的眉头第一次因专业兴趣而微微蹙起,“这像是……碎片在当前的‘灵韵场’环境下,自发生成的某种……防御性或标识性代码?”
这个发现让两人都感到震惊。一段纯粹的情感碎片,竟然能在特定环境下,如同生命体般产生“应激反应”?
“调整实验方向!” “青鸾”瞬间做出了决断,“暂停主动刺激。全力分析该异常参数的生成机制和结构特征!或许我们一直错了,我们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需要‘破解’的密码本,而应该将其视为一个能在特定条件下‘生长’的……种子!”
思路的转变,带来了突破的曙光。
他们不再试图“抽取”信息,而是开始精心微调“灵韵共鸣舱”的能量环境,如同园丁调节温室的光照、湿度和土壤成分,观察着碎片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他们发现,当能量场模拟出类似地脉深处、“黛”的黑暗奇点附近的某种规则扭曲特征时,碎片会生成更加复杂、充满警告意味的代码。
当能量场贴近“根源之泉”概念中那种古老、厚重的“平衡”频率时,碎片会变得异常稳定,甚至散发出一种近乎“安宁”的波动。
而当能量场中混入一丝那高维存在的、冰冷的“标记”特征时,碎片则会剧烈震颤,生成的代码充满了混乱与排斥。
这些“反应”本身,就是最宝贵的数据!它们无需语言,就直接揭示了碎片(亦即李琟)对特定环境、特定存在的本能认知和情感态度!
“我们不需要它‘说话’,” “青鸾”兴奋地对“冰河”说,“我们只需要观察它在不同‘问题’(能量环境)面前的‘表情’(代码生成)!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更真实的‘语言’!”
“冰河”沉默地看着屏幕上不断流淌的、由碎片自行“书写”的代码流,良久,才缓缓开口:“……令人惊讶。这确实……超越了我原有的认知模型。这种基于环境应激的信息提取方式,效率虽低,但……污染风险极小,且信息保真度可能极高。”
这是他第一次,在专业领域,对“青鸾”的非传统方法表示了有限的认可。
他们开始利用这种新技术,尝试“询问”碎片一些关键问题。他们模拟出“黛”全力攻击时的能量特征,碎片立刻生成出代表“致命威胁”、“规则侵蚀”的紧急代码。他们模拟出“权限枷锁”的逻辑悖论点,碎片反馈出“脆弱”、“可解”的标识。
这些信息,与军统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数据相互印证,甚至补充了许多缺失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有李琟亲身经历的、无法伪造的第一视角质感。
技术的突破,不在于制造了多强的武器,而在于找到了一种与逝者残响对话的新方式。这方式建立在对其存在形式的深刻理解与尊重之上,建立在将技术从冰冷的“提取”工具,转变为温暖的“沟通”桥梁之上。
“烛龙”项目,这台最初只为获取情报而开动的冰冷机器内部,因这技术的突破,悄然滋生出一丝名为“理解”的温度。
而那颗情感的“种子”,在这精心营造的“温室”中,似乎……真的在开始某种极其缓慢的、超越所有人预料的生长。
(结尾)
从粗暴的抽取到细腻的共鸣,技术的突破源于视角的根本转变。将情感的碎片视作能对外界做出反应的活体种子,通过微调能量环境观察其应激编码,从而破译出来自灵魂深处的无声证词。这不仅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种跨越生死的对话。冰冷的仪器与温暖的人性在此刻找到了交汇点,而那颗被小心守护的种子,在理解与尊重的灌溉下,是否真的能打破常理,萌发出新的奇迹?技术的边界已被拓宽,而生命的韧性,或许远超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