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制度哪怕即使是在当下。
大明立国也才二十五年,制度的弊端就已初现端倪。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今的铁岭卫。
铁岭卫所驻守之地,在这个时代看来,土地贫瘠、难以生存。
而军户身份的他们,衣食住行全靠自筹。
在这种环境下,千户、百户稍微动手脚,就能形成自己的势力圈子。
这次铁岭卫申请内迁,正是因生活困苦,希望前往有荒地可耕的新地方谋生。
而这类现象,早已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
像东南地区,当地的士族和地方驻军早已勾连一体,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所以,眼下大明的税收改革已接近尾声。
税银征收因秦王南下而推进顺利。
是时候,对军队进行改革了。
制度改革,是细致活。
需要考虑多方因素,环环相扣,不能急于求成。
若朱雄英一开始就贸然推动军改,朝廷既无银钱支撑,也难调动资源,改了也只是徒劳。
可如今不同,朝廷既有银两,也有粮食。
更关键的是——
朝中官员眼中,辽东土地贫瘠,铁岭卫连饭都吃不上,只能申请内迁。
但朱雄英却知道,那片土地藏着真正的宝藏。
黑土地!
全大明最肥沃的土壤,就在那里。
大明如今在北方种麦子,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但若换成水稻……
情况就大不一样!
当然,这一切还得看大明的农业,能否培育出一种“耐寒型稻米”。
如果这个问题能在大明得以突破,那么辽东这片看似鸡肋、得之无用、弃之可惜的土地,将会成为大明最珍贵的宝藏!
这,就是他此行真正的核心目标!
国强民富!
内政与军事同步推进!
……
“军制改革?”
这时,老爷子盯着这四个字,眼神里满是疑惑。
“唳!”
海东青一声清啸,突然伸出前爪,在桌面上划动起来……
最终,竟然画出了一把“钥匙”的轮廓!
这一幕,老爷子和朱标等人顿时惊呆了,连在场百官也全都变了脸色!
太熟悉了!
太熟悉了!
如果说之前那封信让大家还有所怀疑,甚至齐泰还说,是有人借海东青的速度提前送信,但此刻,一切都清楚了!
“皇长孙!”
“真的是皇长孙回来了!”
老爷子忍不住大笑,仿佛云雾散开,天地豁然开朗!
“肯定是咱的大孙!”
“这熟悉的节奏,军制改革!”
“是他提醒咱,大明的军制出了问题?”
“对!对!就是铁岭卫那次!”
“那次内迁,咱们吃了大亏。”
“高丽就是趁机下手的。”
老爷子一边说,海东青再次发出一声长鸣,仿佛听懂了人话,竟还点了点头。
“妙极!”
老爷子乐得合不拢嘴。
再看看桌面上的钥匙印记,他忽然想到……
现在三个房间虽然打开了,但还有两道,或者三道石门,那里面藏着大量银钱和粮食!
老爷子一直心痒难耐,难道这一次,就是打开它们的契机?
这种感觉,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一定就是咱的大孙!
这一刻,不只是老爷子激动万分,朱标、朱允熥,还有底下的蓝玉等人,全都难掩欣喜。
“消失了一个月的皇长孙……又出现了?”
“看来是了,和之前一模一样。”
“这种手段,除了皇长孙没人能做到。”
听着四周的低语声,朱允炆脸色骤然惨白。
他本就因为那封信心情沉重,现在更是心乱如麻,几乎站立不稳!
“阴魂不散!”
“真是阴魂不散!”
他在心中怒吼。
而这时,老爷子似乎想起了什么,望着桌上的钥匙图案,又看向那羽海东青,带着一丝期待,开口问道:“只要咱们能找到这套军制的漏洞,并加以调整……”
“就能拿到那把钥匙吗?”
老爷子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最近最让人头疼的两个难题。
一个是常氏尘。
一个是关于大明军制的隐患。
前者牵扯到标儿的妻子,允熥的生母。
后者关乎整个大明的根基。
家事与国事,竟在此刻交织。
正思索间。
那只海东青轻轻点头,动作轻柔如雪地里的白鸽。
“唳——”
朱元璋眼神一凝,望向朱标与蓝玉等人。
“你们怎么看?咱这套军制,真需要动刀子?”
“咱这套制度,平时不耗百姓一粒米一文钱。只有打仗时才动用国库,这还能有什么问题?”
他不是生气,只是疑惑。
屯田制自汉朝便有,后世沿袭。
他不过是将古人的智慧稍作改良。
卫所、军屯、戍边三者合一。
边境遥远,若非战时,朝廷哪能日日运粮?那简直是无底洞。
可如今,信中却说要改革。
那说明,这制度,确实出了问题。
而大孙从不空谈。
老爷子忽然记起梦境里,那位末代皇帝的无助。
还有他曾反复思考的大明隐患。
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太子,咱之前让你去和宗室讲,除非有大功于国,否则五代之后,朝廷不再供养宗室。”
“这事,办了吗?”
朱标答:“回父皇,提了,但遭到反对。”
“反对也得办!”老爷子一拍案几,“这事必须在咱还在时解决。”
“咱不行,就交给你。你能狠得下心,去对那些弟弟、侄儿动手?”
“咱是他们的爹!整个老朱家,除了咱,再无祖宗。”
“祖宗之法,祖宗来改!”
“不变,咱们看到的末日,终将来临。”
此话一落,凡是见过梦境的人,皆心头一震。
老爷子继续开口。
“还有这军制……咱刚才只是略一想,就觉得问题不小。”
“如今的铁岭卫,已经暴露出不少问题。”
“各地的土地状况不一,有的肥沃,有的贫瘠……”
“像东南一带,日子过得油光满面。”
“可北方就惨了,土地贫瘠不说,还得应对最凶狠的草原骑兵,一年到头收成寥寥。”
“两边一比……”
“谁也说不出个理字来。”
“更关键的是,这类情况下,极易滋生贪腐、各自为政的现象!”
“仔细想想,问题真是层出不穷。”
老爷子眉头紧锁。
他现在也只能根据手头的资料,推测出“铁岭卫”的弊端。
至于更深的,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太多。
“这样,先结束今天的朝议。”
“这次军事改革,和之前的财政三策一样。”
“必须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
“太子,还有在场的各位官员。”
“这几日,好好翻一翻过去的档案,也查一查前朝的经验和教训!”
“三天。”
“只给三天时间。”
“你们要齐心协力,尽快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三天后,我必须看到一份完整的章程!”
话音一落。
百官感受到来自老爷子的压迫目光,纷纷应声。
“是!”
老爷子微微点头,起身准备离开。
但走到偏门时,又回过头补充了一句:
“这事,耽误不起!”
“要是你们想不出办法。”
“那就先把问题列出来。”
“越细越好。”
“不必顾忌任何人的脸面。”
“如果敷衍了事,那后果,你们清楚。”
说完这话,老爷子又补了一句。
“我现在去偏殿,老大、老四,还有茹瑺,你们过来一趟。”
边说边走。
被点名的太子朱标、燕王朱棣、兵部尚书茹瑺等几人,立即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