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所有人意料,河阳,这座洛阳北面最后的屏障,竟无半分抵抗。城头悬挂的不是后唐的旗帜,而是白幡?但这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我熟知这段历史。
城门洞开,一群衣甲尚算整齐的将领簇拥着一个五花大绑、面如死灰的将领跪在道旁。为首一人,身形魁梧,脸上堆满了谄媚到极致的笑容,远远看见石敬瑭的龙旗,便膝行几步,高声喊道:
“罪臣苌从简,恭迎大晋皇帝陛下!天兵神威,罪臣等不敢螳臂当车!今擒杀冥顽不灵、意图抵抗天威的贼将刘在明,献于陛下阶前!河阳上下,愿为陛下前驱!渡河舟船,罪臣已尽数备妥,请陛下渡河,克定神都!”
他的声音洪亮,姿态卑微到了尘土里。他身后被捆缚得像粽子一样的刘在明,怒目圆睁,口中塞着破布,只能发出呜呜的悲鸣,看向苌从简的目光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和不甘。
河风吹过,带来水腥气和一种令人作呕的背叛气息。我看着苌从简那张写满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脸,看着他身后那些同样跪伏在地、急于撇清与后唐关系的将领,这就是乱世的人心!
昨日还是同袍,今日便能为了“前程”毫不犹豫地将同僚的头颅作为晋身之阶献上!张敬达或许愚忠,但他至少还有一丝不肯轻易屈服的骨气。
而苌从简之流,他们的膝盖软得如同烂泥,他们的忠诚廉价得如同草芥。
石敬瑭骑在马上,看着跪在尘埃中的苌从简和被献上的刘在明,脸上露出了一抹带着掌控意味的笑容。
“苌卿深明大义,弃暗投明,朕心甚慰!”父亲的声音恢复了惯有的威严,带着施舍般的宽宏,“平身!”石敬瑭此刻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气度”。他立刻翻身下马,脸上堆满了“仁君”的宽厚笑容,亲自快步上前,走到刘在明面前。
“刘将军!受苦了!快快松绑!”父亲的声音带着夸张的痛惜,亲手去解刘在明身上的绳索。他的动作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是激动于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河阳天险?还是表演得过于投入?
绳索落地,刘在明僵硬地活动了一下麻木的手臂,眼神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位昔日的同僚、今日的晋国皇帝。
石敬瑭用力拍了拍刘在明的肩膀,言辞恳切,仿佛推心置腹:“李从珂倒行逆施,弑君篡位,残暴不仁,天怒人怨!刘将军乃忠义之士,奈何明珠暗投?今朕顺天应人,吊民伐罪,正需将军这等栋梁之材!往事既往不咎,若将军愿归顺朝廷,共扶社稷,朕必以高位厚禄相待,绝不食言!”
石敬瑭的话语如同暖流,试图融化刘在明脸上的冰霜。周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刘在明身上,有父亲的殷切,有苌从简的紧张,有众将的审视,还有高谟翰冷漠的旁观。
刘在明沉默着,胸膛剧烈起伏。他环视四周,契丹的狼旗在寒风中猎猎,石敬瑭的龙旗迎风招展,苌从简谄媚的脸近在咫尺,身后是洞开的河阳城门和那些放弃了抵抗的士兵。
他眼中的光芒一点点黯淡下去,最终只剩下无尽的疲惫和认命。他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冰冷的土地上,额头触地,声音沙哑而无力:
“罪臣……刘在明……愿降。谢……陛下不杀之恩。”
“好!好!”父亲石敬瑭大喜过望,连忙弯腰将他扶起,连声称赞,“识时务者为俊杰!刘将军深明大义,朕心甚慰!”
河阳,再一次兵不血刃,落入了石敬瑭手中。
我移开目光,不愿看那城头上新添的狰狞。岸边,密密麻麻的舟船早已准备停当,在浑浊的黄河水波中起伏。它们不再是阻碍,而是通往“胜利”的最后一步阶梯。
高谟翰策马来到父亲身边,契丹语腔调生硬:“皇帝陛下,舟船已备,是否立刻渡河?”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催促和监督。
石敬瑭深吸一口气,望向对岸那辽阔的中原大地,望向洛阳的方向。屈辱、愤怒、复仇的渴望、即将“登顶”的虚幻荣耀……种种情绪在他眼中交织翻滚。他猛地拔出腰间的佩剑,剑锋直指南方:
“传令!三军即刻渡河!目标——洛阳!”
“渡河——!”
“渡河——!”
命令被层层传递下去,军阵中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混杂着疲惫与贪婪的呐喊。士兵们开始涌向那些等待的舟船。
我勒马立于河岸,冰冷的河风带着水汽和血腥味扑面而来。脚下,是浑浊汹涌、吞噬过无数生灵的黄河;前方,是承载着石敬瑭皇帝梦的舟船,它摇摇晃晃,如同这风雨飘摇的乱世。
“渡河……”我低声重复着这命令,声音消散在风中。踏上这渡船,便再无回头路。洛阳的宫阙近在咫尺,却更像是通往另一个巨大漩涡的门户。
我最后看了一眼北方潞州的方向,那里曾流淌过三千契丹叛徒的鲜血,也埋葬了赵德钧父子的野心和脊梁。然后,我调转马头,目光投向那些载满了士兵、正在驶离河岸的舟船。
“走吧。”我对身旁沉默的亲卫说道,声音平静无波,唯有握紧缰绳的手指,骨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乱世如炉,渡船如刀。我们正乘着这些舟船,劈开黄河浊浪,驶向那看似也实则唾手可得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