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敲打着平安堂小院的窗棂。
大都城的冬日,干冷刺骨,连巷弄里往日的喧嚣似乎都被冻得凝结了几分。
然而在这片万物萧瑟之下,小院地底深处,一场无声的积累已至关键。
许清安于静室中盘膝而坐,周身气息与脚下那座运转了近一载光阴的“地魄引灵阵”浑然一体。
阵法牵动着龙兴地脉的磅礴之气,日夜不休地提纯、凝聚,将那稀薄如雾的“地魄”精华,一丝丝汇集于阵眼核心。
今夜,便是水到渠成之时。
他心神沉静,内视丹田。
那枚布满细密裂痕的金丹静静悬浮,如同蒙尘的明珠。
一年来,他除了以自身灵力行那水磨工夫的“锻打”之外,更多的是引导这地脉之气,温和地滋养金丹。
虽未能直接修复裂痕,却也让那躁动不稳的丹气平复了许多。
裂痕边缘不再有灵韵持续外泄的迹象,如同为破损的器皿暂时封住了缺口。
此刻,他能清晰地感知到。
阵眼核心处,那经过近一年凝聚的“地魄”精华。
已从最初的气态,逐渐化为一滴极其粘稠、沉重、散发着纯粹土行本源与厚重生机的玄黄液滴。
它只有水珠般细小,却蕴含着难以想象的沉凝力量,仿佛一滴便能压垮山岳,又似一滴便可滋养万物复苏。
这,便是“地魄”!
龙兴地脉之精华所凝,补天之道的第一块基石!
许清安屏息凝神,不敢有丝毫大意。
他双手在膝上结出一个古朴的法印,神识如最精细的丝线,小心翼翼地探入阵眼,缠绕上那滴初成的“地魄”。
“引。”
心中默念,法印微变。
那滴沉重无比的玄黄液滴,受他神识与阵法之力牵引,缓缓自地底升起,穿透层层土壤与石板。
无声无息地没入静室,悬浮于许清安身前尺许之处。
液滴不过水滴大小,却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厚重气息,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变得粘稠起来,光线在其周围微微扭曲。
没有犹豫,许清安张口一吸。
那滴“地魄”化作一道凝练的玄黄气流,被他吸入腹中,直坠丹田。
“轰!”
仿佛一滴水落入了滚烫的油锅,又似一座无形的山岳轰然融入金丹!
许清安身躯剧震,面色瞬间变得潮红。
那地魄所化的精纯能量,沉重、浩大、带着地脉独有的蛮荒与滋养之意。
与他自身修炼《神农百草经》所得的清灵木属丹元,性质迥异,甫一接触,便产生了剧烈的冲突与震荡!
整个丹田气海仿佛要炸开一般,金丹嗡鸣剧颤,其上裂痕似乎都在这狂暴的能量冲击下,有了扩大的趋势!
许清安早有准备,心神守一,紧守灵台清明。
《神农百草经》功法全力运转,自身凝丹境后期的精纯灵力如同最忠实的护卫,汹涌而出。
不是强行压制那地魄能量,而是如春风化雨,引导、包裹、调和。
这个过程凶险异常,犹如在万丈悬崖上走钢丝。
地魄能量过于磅礴厚重,一个控制不当,非但不能滋养金丹,反而可能将其彻底撑爆。
他也没料到此种情况。
他必须凭借远超常人的神识掌控与对自身丹元的精确理解。
让这两股性质不同的能量,在冲突中寻找到那一丝微妙的平衡点,进而相生相济。
汗水瞬间浸透了他的青衫,又在下一刻被体内奔涌的气机蒸干,化作白雾缭绕周身。
他的眉头紧锁,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内景的惊涛骇浪之中。
神识化作万千触须,细致入微地梳理着每一丝暴走的能量。
引导着地魄那厚重的土行本源,如最细腻的泥沙,缓缓填补、浸润向金丹之上的裂痕。
时间在极致的专注中失去了意义。
不知过了多久,那剧烈的冲突与震荡,终于开始缓缓平息。
地魄能量在他不懈的引导与自身丹元的调和下,渐渐驯服,那厚重的土行本源之力,开始真正触及金丹的本质。
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传来。
如同摇摇欲坠的堤坝,被注入了最坚实的三合土;
如同干裂的大地,得到了甘霖最深层的滋养。
那一道道狰狞的裂痕,边缘处传来一种被“粘合”、被“夯实”的细微感觉。
虽然进程缓慢得几乎无法用肉眼或神识直接观测。
但那种结构趋于稳固、根基得到补充的踏实感,却真实不虚地传递到许清安的心神之中。
有效!
青云子遗音所指的“补天之道”,确有其路!
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深泉涌流,悄然浸润了他历经百年沧桑的心田。
这喜悦是一种看到无尽黑暗的前方,终于出现一丝微光时的兴奋。
他持续引导着那滴地魄剩余的能量,一遍又一遍,如工匠般耐心地“涂抹”、“夯实”着金丹上的裂痕。
直到那滴地魄的能量被彻底消耗殆尽,融入金丹,再也无法分离。
许清安缓缓睁开双眼,眸中神光内蕴,带着一丝疲惫,更带着一抹如释重负的欣然。
他仔细内视丹田,那枚金丹依旧布满七道裂痕,光华黯淡。
但仔细感应,却能发现其整体气韵比之前凝实了微不可察的一丝。
尤其是其中一道较为细微的裂痕,边缘处似乎真的弥合了的一点。
这一点进展,相对于整个金丹的破损程度,堪称微不足道。
按照这个速度,若要修复所有裂痕,恐怕需要数十年、甚至更久的水磨工夫,凝聚不知多少滴“地魄”。
但他不急。
一年一滴,水滴石穿。
他最不缺的,便是时间。
怕的是前路断绝,希望渺茫。
如今希望已在手中,纵使道阻且长,亦能甘之如饴。
窗外,天色已蒙蒙亮。
风雪不知何时已停,一缕熹微的晨光,透过窗纸,落在静室的地面上。
许清安长身而起,推开静室的门。
清冷的空气涌入肺腑,带着雪后的清新。
院中,白鹤立于积雪之上,羽翼愈显洁白,见他出来,轻轻唳鸣一声。
他走到院心,看着那被积雪覆盖的老槐树,感受着脚下地脉之气依旧在阵法引导下,缓慢而坚定地汇聚着,为凝聚下一滴“地魄”积蓄着力量。
道途漫漫,终见微光。
这大都城的潜修,这“补天”之路的第一步,总算稳稳地踏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