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已经明确,接下来就是派人去辽东的问题了。
至少在表面上,要表现出重视的态度。
“熊廷弼虽然有能力,但精力有限。现在最要紧的是防备建奴,小心他们趁乱出手。”
“辽东巡抚这个职位,自从袁应泰被免职后一直空着,这样下去不行。你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不是朱由校不信任熊廷弼,也不是怀疑他的能力,而是辽东的事情太多,一个人实在难以兼顾。
更何况现在的辽东局势已经开始波动,如果还是只靠熊廷弼一个人撑着,之前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势,可能随时会崩。
袁应泰被拿下之后,不少官员纷纷上奏,请求重新委派新的巡抚。
但他始终没有松口,那些提议都被他压了下来。
一方面,他继续给熊廷弼加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王化贞这个人极为反感。
这王化贞,是当时广宁参议。
朱由校对他厌恶的程度,与对袁应泰几乎不相上下。
按照史书记载,辽沈失守之后,朝廷立刻恢复熊廷弼的职务,任命他为辽东经略。巡抚一职,则交给了王化贞。
按理说,既然再度启用熊廷弼,就应该全力支持他的战略方针……以守代攻,稳中求胜。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朝廷此举,更像是让熊廷弼回来替人背黑锅。
因为王化贞,就是另一个袁应泰。
他上任之后,处处与熊廷弼作对,既不配合,又不听调遣。
朝堂上那些人,既要熊廷弼出力,又不愿意给他实权,简直像是既想让马跑,又不肯喂马吃草。
其实说到底,王化贞之所以能上位,是东林党内部权衡的结果。他们心里清楚,只有熊廷弼还能挡住努尔哈赤的大军,所以不反对他再掌大权。
可这些东林党人又怎会甘心吃半点亏?他们在这一头让了步,自然要在另一头捞回来。
于是,王化贞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无论从资历还是背景来看,他都是最合适的巡抚人选。
最关键的是,他是东林党的核心成员。
他被派去,目的其实很明确……限制熊廷弼,不让其立功。在这些东林党人眼中,除了他们自己,其余皆是敌人。
而熊廷弼身为楚党老臣,手握重权,地位显赫,自然成了他们的重点“关照”对象。
王化贞在担任广宁参议时,就已经和地方将领、豪门大户关系密切。为了拉拢这些人,他甚至默许他们种种违规行为……走私也好,吃空饷也罢,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熊廷弼是什么人?他怎么可能与这些人同流合污?他恨不得把这些勾结敌军的人全都清理干净。
于是,大明朝着名的“经抚不睦”就此上演。
熊廷弼主张防守,王化贞却要出兵;熊廷弼准备进攻,王化贞又主张固守。
更严重的是,二人对地方势力的态度不同,也让熊廷弼彻底失去了对辽东军政的掌控。
除了自己的亲兵和标营之外,其余的文官武将都不听他调遣。
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头经略”。
这种局面,熊廷弼怎么可能受得了?他一怒之下直接甩手不干,带着几千亲兵退回了山海关,关外的战局他再也不愿插手。
而王化贞听闻此事后,却是喜形于色,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掌握实权后,王化贞走上了和袁应泰一模一样的老路。
他大张旗鼓地调兵遣将,声称老奴不足为惧,自己只要三个月,便可彻底解决建州之患。
既然走的是同样的路,结局自然也差不多。
广宁城里,十多万明军如同纸糊的老虎,毫无战力。
努尔哈赤只动用了孙得功,加上不到一万人的建州兵马,就轻松攻陷了这座辽东的战略要地。
十几万明军面对几千建州军,竟被打得落荒而逃,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他们根本没想过反击,甚至连防线都没建立起来。
王化贞被努尔哈赤打得大败,狼狈逃命,连广宁城都不敢进,一路往山海关狂奔。
到了关内,他遇见了熊廷弼。他苦苦哀求熊廷弼出兵支援广宁,可熊廷弼不是那种愿意雪中送炭的人。
他冷笑着开口:
“王大人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你那剿奴的计划进展得如何?是不是已经把建州人全灭了?”
这番话让王化贞羞愧难当,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到山海关。
广宁的失守,意味着明朝在关外再无立足之地。辽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而作为巡抚和经略的王化贞与熊廷弼,也相继被关进大牢,等待审判。
最后,东林党人把所有罪责都推到了熊廷弼身上。
他们说,熊廷弼身为经略,手中握有重兵却袖手旁观,是第一罪人。
魏忠贤对熊廷弼本就心存不满,尤其因为熊廷弼当初答应的贿赂没有兑现,让他更加愤恨。于是他暗中操作,向皇帝进言,说熊廷弼是此战罪魁祸首。
皇帝听信了这位“大伴”的话,于天启五年下令,将熊廷弼当街斩首,并将他的头颅传首九边,以儆效尤。
而真正的罪人王化贞却安然无恙,在牢里吃喝不愁。不光东林党在保他,魏忠贤也在暗中护着他。
魏忠贤为何要保他?原因很简单,王化贞曾孝敬过他。
直到崇祯四年,明军在大凌河再度惨败,皇帝越想越气,终于在次年将王化贞处决。
---------
pS:
新作品,持续爆更!!
疯狂肝!!!
希望大家多支持下,加加书架、催催更!!
感谢各位老爷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