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思索片刻,于是进一步承诺,只要秦英愿意做自己的护卫,他便会派人照看其家人,秋收一事也一并安排妥当。
秦英听后颇为震惊,自己虽身强力壮,略有武艺,但怎敢奢望一位国公如此厚待。
“草民愿听从小公爷差遣!”
“好,夜已深了,你也奔波一日,明日再详谈。”
“瑞征,安排个好房间,让他好好休息。”
“从今日起,秦英就由你来带领,要用心带好他。”
“公子请放心。”
马祥麟虽出身将门世家,却不曾如他人般轻视百姓,对于秦英这般有情有义之人,更是愿意与之为伍。
此事虽未由朱由校亲自过问,可他心里始终觉得不快。
只因自己不过是出门走一遭,便发现了这样的事,可见平日里官场如何,民间疾苦何等深重。
他最恼怒的是,太原的镇守太监竟从未向他汇报过当地官场与民情。
虽然早已派了锦衣卫前来打探,但时间尚短,才不过数月,尚未来得及建立完整的耳目网络,因此他并未追究锦衣卫办事不力之责。
“许显纯,拿朕的金牌去把太原镇守太监带到晋王府来,还有那些依附于他的亲信,一个也不能少!”
“臣即刻前去!”
见皇帝面色不悦,许显纯接过令牌后,立刻率领二十余名侍卫与锦衣卫赶往太原城最繁华的富人聚集地。
从行动的迅速与方向来看,显然他们早已掌握了不少权贵的底细。
朱由校没有逗留,只带着马祥麟与几名随从,直奔晋王府而去。
他本不愿暴露身份,毕竟此行机密,不容外泄。
可眼下突发状况,已无其他选择。
他不愿看到因贪官污吏的肆意妄为,使山西重蹈陕西覆辙,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
趁着尚有挽回余地之时,他必须果断行动。
此番到访晋王府,并未提前派人知会。朱由校到达门口时,仍使用的是张世泽的身份。
虽然国公之位与亲王相比低了不少,但英国公府在朝中地位特殊,早已是公认的事实。
因此,王府守卫未加阻拦,立刻进去通报。
昔日成祖皇帝与宣宗皇帝为防藩王效仿自己起兵夺权,不仅削减其权力、裁撤护卫,还派遣太监入驻各王府,以监视藩王言行。
此外,每个王府中还安插了数名锦衣卫,专门负责观察藩王与地方官员、将领之间是否有私下往来。
与洪武年间藩王手握重兵、权势滔天的情形相比,如今的藩王几如闲散之人,终日只知吃喝享乐,沉溺于生儿育女。
成祖虽为一代英主,但就藩王问题的处理而言,可谓失败至极。
然而,从结果来看,削藩之举又确实起到了遏制藩王造反的作用。
尽管形成了明朝“圈养式”的藩王体系,但并未重演晋朝八王之乱或汉朝七国之乱的局面。
自永乐朝起,朝廷对藩王虽仍防范其有异心,但其他方面的控制则逐渐宽松,如今几乎形同虚设。
在当今之世,只要藩王不杀官造反、不触碰皇权底线,即便在其封地胡作非为,皇帝也往往视而不见。
“只要你不动刀动枪,其他事我不管”已成潜规则。
当百姓怨声载道、影响恶劣时,朝廷最多也只是下发一道警告性的诏令,几乎不见实质性的惩处,这种纵容使原本就已失衡的藩王体系更加肆无忌惮。
对此,朱由校也只能长叹一声。
皇位得来的方式不正,便需用妥协与忍让换取稳定,许多事情也只能一忍再忍。
若要削藩,就该如汉武帝一般,将隐患彻底铲除,不留后患。否则,仅削其势而不除其根,反倒不如不削。
建文帝削藩虽然手段决绝、不顾骨肉之情,但那并非错误,削藩的意义远不止剥夺藩王的军政大权那么简单。
朱由校却能体谅他的苦衷,因为当时局势逼人,没有其他路可走。成祖未必看不出这种“圈养”藩王制度的问题,但他的顾虑实在太多。
有句话讲得贴切:自己怎么夺取天下的,就总会害怕别人照搬。
他考虑的并非大明江山能否千秋万代,而是自己子孙的安危,他远不如太祖那样自信、宽广。
他最先担忧的,是他的后代是否能够顺利接掌皇位,担心子孙会不会重蹈建文帝的覆辙,落得个国破人亡的结局。
朱由校站在晋王府门前,心中清楚,这种畸形的藩王制度必须终结,而变革的第一步,就从这里开始。
“小公爷,晋王有令,请您入宫叙话。但按规矩,小公爷带来的随从只能带两人入宫,其余人需在宫外等候!”
朱由校这次带了七八十人,个个身形魁梧、威风凛凛,更引人注意的是,人人身上都佩带着腰刀,这样的阵仗任谁都会有所防备。
“你再去通报晋王,我此行是奉有皇命,携圣旨前来拜见,希望晋王能够通融一下,我不会久留。”
“莫非晋王怀疑本公子来意不善,意图对晋王不利?”
说罢,他从怀中取出一块龙纹玉佩,递给王府的管事,并说道:
“你将此玉佩呈给晋王,他看过后自会让我入宫。”
那名管事立刻低头赔笑,恭敬地回应:
“小公爷言重了,下人这就去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