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山西总督”一职就此确定。
经过一番讨论,四人一致认为,吏部左侍郎陈奇瑜堪当此任。
陈奇瑜在朝中以知兵着称,亦深得皇帝信任。上次北征时,他坐镇密云,负责中枢调度与后勤保障,表现不俗。
从当前朝局来看,他确实是首任山西总督的最佳人选。
作为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在一众高官中也算年富力强,有些事,终究要年轻人去做。
皇帝对这个安排,应当也会满意。
山西总督人选确定之后,四位总理大臣又将目光投向另一个议题——皇帝提到的孙传庭,是否能够胜任知府之职。
据信中所说,此人眼下还只是一个知县,皇帝此举,莫非又要打破常规,破格提拔?
四位大臣对孙传庭几乎毫无印象,从吏部调来履历后才知,这又是一位“新面孔”,万历四十八年进士。
去年才步入仕途,对于官场中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事尚未摸清门道,皇帝怎会放心将太原府这样要地的主官之位交给他?
随即,他们又召来几名吏部官员,以及与孙传庭同科或同乡的朝臣,细细询问了一番。
尽管众人心中都认可皇上的识人之明,毕竟多年来破格启用不少年轻官员,至今未出纰漏。但他们仍觉得此事需慎重对待,至少要弄清楚这位人选究竟为何人。
然而调查结果却令他们震惊不已。
凡是认识他、了解他的官员,无一不交口称赞,此人年纪轻轻就在当地颇有名气。
他六岁便入村塾读书,十三岁便在童子试中拔得头筹,成为秀才。此后在学府中的各类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
万历四十六年,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举。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与廷试,虽仅为同进士出身,却皆是一次考中,其才学应当不俗。
更令众人意外的是,他天生力大无穷,自幼习练骑射武艺。
据一位同乡所述,他能在马背上左右手各开八十斤弓,武艺更是高强,罕有敌手。
自从出任知县以来,他一直忧国忧民。每当听闻辽东战事失利,敌军肆虐,孙传庭便仰天叹息,深恨自己一身武艺却难报国恩。
此人亦有远见卓识,自懂事之后便明白,单凭诗词文章难以安定天下,于是转而研习兵法韬略。
数年苦心钻研,想必已有建树。
四位总理大臣听完之后,心中已有定论。
单凭孙传庭勤学苦练、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便已胜过当朝多半官员。
任命为知府,应无问题。
真正令他们疑惑的是,皇上究竟是如何得知此人?不仅知道其姓名,还清楚他的任职地点。
莫非数月之前,便已暗中留意?
经过一番讨论,四位总理大臣立刻草拟两份圣旨,盖上总理衙门与吏部的印章。
随后,他们将皇上的亲笔信与圣旨交予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由皇后张嫣确认无误后,由魏忠贤加盖玉玺。
待所有流程办妥,总理衙门立即向在京的吏部左侍郎陈奇瑜下达任命旨意。
陈奇瑜由吏部左侍郎兼任兵部左侍郎,并加左佥都御史头衔,即刻赴山西担任总督。
此时的孙传庭远在河南任知县,对此毫不知情。他正专心于地方事务,未曾料到已被皇上相中,即将委以重任。
前往河南传旨的是羽林军中的夜不收,他们精通骑术,耐力极强,可在马背上长时间疾驰,甚至可在马背上进食、饮水、解手。
如此精锐骑手,正是传旨的最佳人选。
接到圣旨后,两名夜不收立即上马,飞驰而去。
四位总理大臣又议定从北直隶与朝堂抽调官员,赴太原填补空缺。
一切安排妥当后,王象乾等人简单知会了张维贤一声,其余细节并未详述。
……
朱由校在太原匆匆巡视一番后,并未久留。
朝廷风波虽起,但大明根基尚稳,仅凭杀两人还不足以引发民乱或兵变。
况且,锦衣卫早已暗中布控,一旦有异动,能迅速将消息传回京城,也方便及时通知他自己。
他将晋王所献的钱粮尽数封存于王府之中,存放之地与晋王起居的寝宫仅隔两座殿宇与一条长廊,距离甚近。
这安排出自朱由校的亲自部署,目的不只是将晋王牢牢牵制,更是为了便于随时掌控其动向。
朱求桂心中虽有不甘,但面对这样一个时而谈忠义道德,时而又耍手段威胁的人,也只能忍气吞声,依旨行事。
至于夜里是否能安眠,用餐是否能安心,游玩时能否尽兴,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朱由校从随行的五千士兵中抽出三百人,专门负责看守王府中的财物。
他下令,未经他的亲笔手令与信物,哪怕天塌下来,也不得出王府一步,一切行动都需低调处理。
如若王府内发生火灾、盗贼等事件,引发混乱,这些士兵须立刻分兵处置。
一队负责保护钱粮不受损失,一队须迅速赶往正殿,确保晋王安全,并立刻将其带离现场。
任何阻挠者,不论身份,只要不是晋王本人,皆可当场格杀。
朱由校还在王府周边多处地点亲自踏勘,最终选定几处作为锦衣卫的据点,配合宫内留守的御林军,对王府内外实施昼夜监视。
安排妥当之后,朱由校才真正放下心来。
他心里清楚,若这些钱粮出了问题,那晋王也难辞其咎,他相信朱求桂明白其中利害。
从地方官员及曹吉祥家中查抄所得的赃款赃物中,他只带走五十万两白银,作为此次南下平乱的军资。
其余银两与粮食,悉数交由许显纯,由锦衣卫负责转运至安全之处封存,待京师派来更多人手后,再陆续运回京城。
至于太原城的军事布防与军权,他大胆交予左右布政使二人,由他们共同执掌。
他已无暇在此久留,时间本就紧迫,这次又多了五十万两银南下运输,势必影响行军速度。
而距离奢崇明起兵之日,已不足一个月,他必须在九月二十五日前抵达四川,才能及时应对叛乱。
尽管京师方面王象乾等人尚未回音,朱由校已然集结部队,带着晋王世子朱审烜启程,奔赴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