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粗略巡视了一番,见百姓生活安定,人心平稳,这才放心离开。
归途中,他终于开口询问那五百万两白银的预算问题。
“陛下,这份奏本确实是臣亲笔拟定的,但臣并未虚报。”
“臣仔细核算过,每支神武铳的制造成本,大约要二十两白银。”
“陛下的羽林军,短期内至少需要配备五万支神武铳,这就要花费一百万两白银!”
“臣还没将制造过程中的损耗与废品计算在内。若加上这些,至少还要再添几十万两。”
“臣不敢隐瞒陛下,十支神武铳中,至少有三支无法达标,有的甚至直接报废,根本无法使用。”
“部分火铳还需后期调试校准,才能交付军队使用。”
“军队作战,火铳必然损耗严重,维修保养和备件储备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朱由校略微估算了一下,觉得这些说法确实有道理。短时间内大量制造火铳,确实需要大额经费。
光是神武铳这一项,预算至少要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如今兵工厂又上马了佛郎机炮这个重点项目,所需资源和开支更是庞大无比。
一门经过改良、精工打造的大型佛郎机炮,造价高达十八两白银,小型佛郎机炮也需约十两白银。
朱由校的神机营如今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乏威力大、射程远的重型火炮。
缺少大炮支持,战场上的火力便会大大削弱。
若进行攻坚战或防御战,这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短板。
就连戚继光这样的军事奇才,在用步兵对抗骑兵时,也非常依赖火炮的支持。
神机营目前配备的火炮,多是从京营旧库中翻出的老式炮具,品质参差不齐,实在难以信赖。若非迫不得已,他根本不愿采用这些旧物。目前可用的远程火力,仅靠百余门小型青铜炮支撑。
如今有了适用的新式火炮设计,朱由校自然急于将其打造并投入使用。一百门火炮远远不够,他的初步计划,是至少列装一千门。
大炮的损耗率远高于火铳。明朝为何舍弃自制而转向海外采购,除了制造成本高昂与流程繁琐外,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技术不过关。
自产的大将军炮,合格率尚不及半数,更别说仿制他国火炮。
铸造一门大炮耗时极长,要使炮具达到最佳性能,至少需要五个月时间。炮管、车架、子炮等部件皆需工匠手工打磨,仅此一环,至少耗时两月。
除火炮外,流光神机箭、万人敌、神火飞鸦等多个项目也在同时推进,若无百万两白银支持,根本无法维持运作。
此时的朱由校才真正明白,为何太平时期的王朝会放松军备、不思进取。
军备开销之巨,远超想象,文官们自然不愿将大量钱粮投入这个仿佛深不见底的窟窿。
工匠的工钱和日常赏赐,也需要一百多万石粮米和近十万两白银,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支出。
朱由校粗略计算后才意识到,毕懋康所请的五百万两银子,已是极为保守的数字。
即便坐拥千万资产,他也开始为资金问题发愁。
思虑再三,他终于定下了解决办法。
他决定下调工匠的钱粮标准,将小工与中工的月粮由十石减为五石,月银则保持不变。五石粮米,足以让普通百姓不致挨饿,甚至还能略有结余。
但为防止混乱或其他意外,他仍亲自起草一道谕旨,向工匠们说明朝廷目前的困境。这也算是自食其果——此前不了解实际行情,对钱粮标准缺乏判断,贸然定下过高标准。直到西南讨伐土司战役之后,他才真正了解一个人每日所需粮食、五口之家全年所需米粮的大致数量。
除削减粮米标准之外,他还为毕懋康设定了明确的年度目标。
除神武铳、佛郎机炮、流光神机箭三个项目外,其余所有工程一律暂停,以节省开支。
既然当前经济与工业基础不足以支撑全面推进,那就只能优先满足最紧迫的需求,其他项目只能暂缓。
朱由校所统辖的羽林军兵力已扩充至十二万人。除此之外,李松平所统辖的左卫军镇、熊廷弼刚完成整编的辽东镇,以及袁可立与毛文龙的部队也已就位。
此时的大明王朝,军事力量已极为强盛,甚至远胜于萨尔浒之战前的鼎盛时期,足以稳固辽东战局。
只待羽林军完成新式装备的更换,便可随时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彻底铲除努尔哈赤这一隐患。
即便建奴八旗战力强悍,但如今也已濒临崩溃,士气低迷,几近瘫痪。
更不用说,建州的实力远远达不到可以压倒明军的地步。
为了减轻毕懋康的压力,朱由校亲自承诺,五百万两白银的军费一分不少,让他放手去做,不必顾虑其他。
当然,到了正式朝会上,朱由校还是会做做样子,装作哭穷,这出戏还是要演的。
毕懋康深受触动。他本未对这份五百万两银子的奏请抱太大希望。毕竟多年国库空虚,朝中上下无人不知。谁料皇帝竟真答应下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你只管为朕打造精良的火铳与火炮,其余事务无需你操心,朕必全力支持于你,你只管安心去做。”皇帝语气坚定地说道。
“臣叩谢陛下!”毕懋康激动地回应,声音已有些哽咽。
对一个臣子来说,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能施展才学,实现抱负。
毕懋康蹉跎半生,年近白发,却在此时遇见这样一位皇帝,怎能不心生感动?
临行前,朱由校还召见了兵工厂总制张之极与总监太监李永贞。
如今的张之极比其父张维贤更为忙碌,身兼多个要职,皆为皇帝亲授。
仅兵工厂一职已足够繁忙,又因被任命为提督羽林军,他更是频繁往返两地。
他心里清楚,这是皇帝有意锻炼自己,期望他能尽快接过父亲的担子。
张家世代忠良,张之极作为英国公府的世子,自然要肩负起家族责任,为君分忧,为国效力。
朱由校召见二人并无大事,只强调一点:凡兵工厂所有武器出库、数量统计,必须严格把关。
除非有三人联合签发的批条,否则兵工厂内不得有任何兵器流出,哪怕是一根铁钉。违反者,立刻下诏狱,严加审讯。
朱由校并非多疑,而是这类监守自盗的案件实在太多。一旦泄露,传入那些言官耳中,必定又是一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