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宫,太极殿内。
本不是朝会时间。
但李世民与满朝文武齐聚一殿,皆因一封来自边关的八百里加急文书。
高坐王座之上。
李世民手握文书,眉头微蹙,细细阅览。
他沉默许久,群臣心头皆浮躁不安。
房玄龄率先开口:“陛下,边关发生何事?难道是突厥再起战端?”
能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情报,必非小事。
李世民缓缓放下文书,摇头说道:“不是我大唐遭袭,而是秦宋两国已在赵地正式交兵。”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秦宋开战?怎会如此突然?何时发生的事?”
杜如晦面露惊疑。
虽知两国在赵地早已屯兵对峙,冲突不断。
却没人料到战火竟会如此突然点燃。
李世民神色平静,继续说道:“宋国暗中联络秦国长安君嬴成蛟,意图在赵地围杀白起。”
“未料计划败露,嬴成蛟与其党羽尽皆被诛。”
“秦国借此开战,出兵讨伐宋国。”
“白起已夺下白城,宋军败退。”
“前后不过五日。”
消息如惊雷连番炸响,众人皆瞠目结舌。
“嬴成蛟……是秦王的亲弟弟,王族之人。”
“竟敢勾结宋国,背叛秦国?”
长孙无忌满脸惊诧。
“没错,领军镇压的,正是秦公子扶苏。”
李世民缓缓道出,眼中浮起笑意。
扶苏越是出色,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就越大,于大唐而言,也越有利。
众人听后,纷纷感叹。
“扶苏果真非比常人,文韬武略,皆属上乘。”
“长公主与其,堪称良缘。”
“扶苏若为秦王,秦唐关系必将更为紧密。”
“陛下果真慧眼识珠。”
众人一番称颂,李世民听得心满意足。
收敛笑意后,他轻咳一声,正色道:“好了,闲话少说。”
“现在,我们来议一议正事。”
“秦宋已开战,我大唐该如何应对?诸卿可畅所欲言。”
秦唐两国乃盟友之国。
什么叫盟国?盟国就是在一方因为正当理由与他国交战或遭遇入侵时,另一方必须站出来给予支持。
当前局势正是如此。
但是否出兵、出多少兵,这需要仔细权衡。
一句话,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开玩笑的,一步走错,就可能深陷泥潭,白白消耗国力。
李世民话音刚落,群臣便开始低声讨论。
唐俭率先开口:“陛下,臣认为秦宋两国之间的纠纷,我大唐不宜介入。”
“大唐与宋国并无直接冲突,若贸然参与,恐与宋国交恶,进而影响两国间的商贸往来。”
唐俭的言辞中肯。
宋国国力强盛、资源丰富,与多国有贸易往来,大唐也在其中。
若因这场争端与宋国关系破裂,大唐将承受不小损失。
“不可!”
话音未落,杜如晦立刻站出,朝李世民拱手道:“陛下,国家之间的结盟怎能失信?”
“大唐与秦国既然结为盟友,若临阵退缩,岂不令盟约形同虚设?秦国日后也不会再向大唐提供战马。”
“同时,大唐也将背上背信弃义的名声。”
“无论从名誉、利益还是道义来看,大唐都必须出兵援助秦国!”
杜如晦语气坚定,言辞掷地有声。
盟约如此,更何况还有联姻作为纽带。若在这种时候退缩,大唐将失去信用,再难立足于诸侯之间。
李世民眉头紧锁,陷入沉思。
两位重臣所言皆有理,一时间难以决断。他将目光投向一旁的长孙无忌。
此人是他最信任的心腹谋士。
“辅机,你怎么看?”
李世民直接开口询问。
长孙无忌一直在思索,听闻此问,便直言道:“陛下,臣有一些浅见。”
“讲。”
李世民眼神一亮,立刻回应。
殿内众人也纷纷望向他,想听听这位谋士的意见。
“臣以为,大唐与秦国的盟约绝不能废。”
长孙无忌开门见山,杜如晦听后连连点头。
“秦唐之盟,关乎大唐未来数十年的国运,秦国也是大唐不可或缺的盟友。”
“但在出兵问题上,臣认为不必急于行动。”
“我们可以提前交付与秦国约定的装备,作为支援。”
“同时,在边境地区集结兵力,向宋国施加压力。”
“倘若宋国执意开战,大唐再出手干预,届时可趁机拿下赵地,或直接吞并部分宋国领土。”
长孙无忌缓缓道来,语气平稳,却句句有力。
他的方案是折中之举,既能维持盟约,又可为大唐争取更大利益。
他的意见一出,群臣纷纷点头,连李世民也露出赞许之色。
其实,他心中本就倾向于出兵,如今有了这个更稳妥的策略,便更觉安心。
秦国与大唐之间的联姻关系本身就非同寻常,李世民对扶苏的印象也不错。但比起这些,更关键的是……大唐或许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可观的好处。
这才是他决定出兵的真正动因!
朝廷一旦定下决心,军令便如疾风骤雨般下达,八百里加急的驿马飞奔向边境。
那批秦唐两国早已谈妥的大宗军备交易,
原定是来年春天完成交付,但现在秦宋已经开战,大唐显然不愿再拖延进度。
随着李世民一声令下,第一批装备便以最快速度运抵武安城,交由驻守当地的秦军接收。
同时,大批唐军开始集结于唐宋交界之地,动作明显,意图昭然若揭。
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信号:
大唐站在秦国一边,支持其与宋国一战!
不论是从利益、声望,还是未来布局来看,支持秦国都是一步必须走的棋。
消息很快传到了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