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神情一滞,脸上浮现难以置信的神色。
稍作思索,便明白了李世民态度转变的缘由。
竟是李丽质说了那样的话!
“这实在……”
震惊过后,扶苏忍不住苦笑,脸上神情复杂,不知该如何反应。
不过,李丽质这一趟唐国之行的确收获颇丰,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唯一让人头疼的是……
“等再过七八个月,该怎么向你父王交代?”
扶苏叹气,满面为难。
眼下虽借这个理由获得了唐国的支持,可半年之后又该如何收场?
“那……我们就尽力而为吧。”
李丽质望着扶苏,眼波流转,带着几分俏皮。
“要不,我们真的要个孩子吧。王上和母后一直盼着呢。”
嬴政与芈夫人早已盼望王孙降生。
若是扶苏与李丽质真有子嗣,最高兴的莫过于他们二人。
“这话可是你说的。”
扶苏眼中泛起笑意,目光温柔。
话音未落,他便一手将李丽质横抱而起,在她轻呼之中翻身上马,扬鞭直奔咸阳城而去。
……
秦王宫,内殿。
嬴政自城外的王家军事学院归来后,先去安慰了芈夫人,随后才回到寝宫歇息。
其间,扶苏前来拜见,将秦国使团在唐国所获成果细细道来。
得知唐国愿意另辟蹊径支援大秦,嬴政心情大好,对即将展开的对宋之战也多了几分信心。
待扶苏离开后,他一直未眠,夜深之时仍在殿中翻阅典籍。
“王上,时辰不早了,今夜是否前往王后宫中歇息?”
一名宦官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
嬴政目光未离书页,淡淡开口:“王后今日身子不适,寡人便在此处歇着。”
“你先退下吧,让寡人静一静。”
宦官不敢多言,低头躬身退出殿外。
殿内只剩嬴政一人。
他虽仍捧着书卷,却心绪难平,许久之后终于放下书册,怔怔望着空荡的寝宫出神。
片刻后,他起身走向殿内书架,从角落取出一幅画卷。
动作轻柔地将画卷展开。
纸页泛黄,显见年岁已久,画中是一位容貌绝美的女子。
凝视画中之人。
嬴政眼神变得异常温柔,又似藏着千言万语。
他缓缓伸手轻抚画卷,低声呢喃:“十年了,阿房女……”
画中女子,是他深埋心底的牵挂。
世人只道他因生母赵姬之事而不立王后,却无人知晓,他始终将那王后之位,留给画中之人。
娇俏可人的女子早已离去,如今他也正式册封了新的王后,一位令他内心安宁的女子。
“也许寡人不该沉溺于旧日时光,你觉得呢,芹?”
嬴政低声说道,语气平和。
他面对一幅画像,娓娓道来这些年所经历的艰难险阻,说起扶苏的才德与卓越表现,也将自己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一一吐露。
有些孤独,只能在夜深人静时慢慢诉说。
夜色已深。
秦王宫中的议政大殿,今日正举行朝会。
苏秦正向扶苏汇报此次出使大唐的总体成果。
“……十万匹战马换得甲胄十五万副,多亏太子妃相助,唐国还额外赠送了三万副甲胄。”
“同时,唐国解除了与我大秦之间多项物资交易的限制,臣擅自与唐国签订了几项协议,具体内容已整理成文,请殿下查阅。”
苏秦递上一份文件。
宦官接过,呈至扶苏面前。
扶苏拿起文件略作浏览。
苏秦此行与大唐达成的协议,主要是铁矿、粮食等资源交易,正好是我大秦目前急需的物资。
“辛苦苏卿了,这些粮食与铁矿正是我大秦急需之物。”
“能从大唐购入,实为上策。”
扶苏将文件收起,面带笑意地向苏秦致谢。
战争愈近,对粮食与铁器的需求愈高。
优先使用从他国购入的资源,保留本土储备,才是明智之举。
“殿下过奖,能让唐国赠送装备并放宽粮铁交易,多赖太子妃之力。”
苏秦摆手谦逊,不愿独揽功劳。
事实上,李丽质的确功不可没。
但苏秦的贡献,也无人能否认。
群臣得知使团从大唐带来的收获后,纷纷露出振奋之色。
整整十八万副甲胄,加上冶造局自产部分,足以武装咸阳的全部兵力。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令人忧心。
“殿下,与唐国进行粮铁采购……恐怕我大秦财政难以支撑。”
“近期军队训练花费巨大,财政已捉襟见肘,国库压力沉重。”
李斯上前拱手,语气中满是忧虑。
他近日容颜憔悴,眼底发青,显然是被财政之事所困扰。
这些日子,他日夜思虑如何缓解国库压力,为此愁得几乎白了头。
冶造局与军备进展顺利,却都是以大量金钱堆砌而成。
如今又要增加与大唐的粮铁交易,国库已然不堪重负。
这问题极为严峻,李斯一提出,众臣皆神色凝重。
扶苏却摇了摇头,转而问李斯:“左相可知孤为何要修建水泥秦直道?”
李斯听扶苏问起此事,神色一怔,脱口而出:“修筑秦直道,不就是为了应对即将与宋国的战事吗?”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扶苏轻轻一笑,接着说道:“用水泥铺设的秦直道,无论是安全性能,还是运输效率,都不是以往的直道可以比拟的。”
“要发展经济,必须推动各地商贸,增强城池之间的交流。”
“水泥秦直道不仅能在军事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能极大促进商贸往来,带动地方经济。”
“可惜左相一直忽略了它的另一面价值。”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放在什么时候都不为过。
扶苏推动修建水泥直道,不仅为了战争需要,更着眼于百姓出行与商品流通,为国家经济注入活力。
为此,他在路线设计上特意绕行多个城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现在孤已安排匈奴俘虏参与其他直道的修建,左相要做的是向百姓和商人宣传这条道路带来的便利。”
“只要更多人意识到水泥直道的好处,贸易自然活跃,经济也会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