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策看似圆滑,权宜可用。
扶苏却当即摇头否决。
“不可!科考乃国家根基,必须铁面无私,若连糊名都形同虚设,设立它又有何意义?”
“一旦燕云学子察觉被刻意排挤,必视朝廷为虚伪之邦。从此心寒意冷,再难归心。”
“日后想真正融合燕云,恐怕永无可能!”
扶苏语气森严,神情肃然。
此举代价太大,与其冒险失信于人,不如坦然公布结果。
殿中一时沉寂,众人各自思量。
良久,卫鞅双目微闪,似有灵光掠过,随即开口道:“殿下,宋地重文,而我大秦以武立国。何必强求在文章上争长短?”
“既然已有文举,何不另开武举,专取骁勇智略之士?”
“从民间遴选将才苗子,直接送入殿下创办的大秦王家军事学院深造。”
“文有文状元,武有武状元。”
“一边出文士,一边出将军,燕云与秦地各展所长,岂不两全?”
话落,扶苏目光微动,眼中掠过一丝讶异。
这正是他心中刚刚浮现的念头。
文举偏重辞章经义,天然利于久习诗书的燕云子弟。
而大秦百姓虽少诵读,却多有天生将材,生于边陲,长于战阵,胆魄与统御皆具潜力。
设立武举,正可弥补文途之失衡。
军事学院本就为培养核心将领而设,若能通过武举源源不断输送新血,只需数年便可成军中栋梁。
学骑射、习兵法、明号令、练冲锋,无需十年寒窗,即可造就实战之才。
更重要的是,此举能为秦地子弟争得荣光,缓解榜单一面倒带来的非议。
民间舆论得以疏导,朝廷威信亦不受损。
卫鞅所言,恰与扶苏心意相通。
两人未曾商议,却共思一策,仿佛天意契合。
李斯等人领会了武举人的意图,内心皆认为此法颇具可行性。
“殿下,若要推行武举,应当制定何种标准来衡量应试之人?”
张仪率先发问。
扶苏早已成竹在胸,随即答道:“骑术、箭法、武技、膂力、兵法谋略、布阵之能、战局推演。”
“其中,尤重兵法谋略与排兵布阵,当以此选拔统军之才。”
他心中清楚,大秦不缺骁勇之士,也不乏冲锋陷阵的猛将,真正稀缺的是能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帅才。
众人默记于心。稍后,苏秦低声问道:“太子殿下,那先前拟定的两份榜单,是否仍要公示?”
众人的目光再度集中于扶苏。
榜单一旦公开,势必令许多士子受挫,影响深远。
“连同武举之事一并宣告天下。”
“此事无法长久遮掩,孤愿他们见此结果后,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
扶苏决意不藏不掖。
隐瞒只会滋生虚妄,毫无益处。
片刻静默之后,他眸光微闪,忽而展颜道:“孤有一计,可激荡我大秦英才之心,亦能招揽四方俊杰入我疆土。”
“那就是——建一座凌云阁!”
他语出如剑,眼中锋芒毕现。
李斯、张仪面面相觑,一时未能领悟其意。
“殿下,这凌云阁……究竟是何物?”张仪迟疑开口,满目困惑。
众人皆不解其言,仿佛听闻天外之音。
扶苏正襟危坐,声音铿锵:“凌云阁,唯为大秦立下赫赫功业者方可登临!”
“凡文臣武将,有大功于国者,画像高悬阁中,世代供奉,香火不绝。”
“其名其绩,永载凌烟,千秋传颂,万代敬仰。”
“一旦此阁落成,天下贤士必将趋之若鹜,愿效命于我大秦。”
“我大秦既有文武科考,又有军功授爵,上升之路畅通无阻。”
“而青史留名、光耀门庭的荣耀,全凭自身功业争取。”
话音落下,卫鞅心头一震,终于明白其深意。
这哪里是建一座楼阁?分明是立一面人心之旗。
世间男儿所求,不过三事:出人头地,荣归故里,名垂青史。
如今只要为大秦尽忠效力,三愿皆可得偿!
“殿下此策,真乃妙绝!”张仪朗声大笑,眉宇舒展,再无半分犹疑。
扶苏未接话,只指尖轻点案几,唇边微动,吟诵而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大丈夫立于世间,当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生要做人中俊杰,死后亦要名登凌云高阁!”
扶苏语调平和,却字字如雷,激荡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神。
那诗句虽不雕饰,却气势磅礴,直冲云霄。众人听罢,只觉血脉贲张,脊背发麻,仿佛有烈火在胸中燃起。
“男儿何不带吴钩……”这诗句一经传出,必将令天下英才心驰神往,纷纷投奔大秦!
李斯脱口而出,眼中精光闪烁。他年岁已高,心境早已沉稳如水,可此刻竟也难掩激动。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又怎能抵挡这般召唤?只要是胸怀壮志的男儿,谁不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更何况如今大秦蒸蒸日上,文有科举,武有军功授爵,条条大道通向荣光。纵使他国青年,闻此风声,怕也会心动不已。
“请君暂上凌云阁,封个书生万户侯……妙!妙!妙!”
苏秦连道三声“好”,声音微颤。他几乎能看见,凌云阁建成之日,列国贤士将纷纷启程,奔赴咸阳。
读书人毕生所求,不过一个“名”字。若能以笔墨之功,得万户之侯,那是何等荣耀?自此以后,大秦再不必为缺贤少才而忧。
“现在着手,正当时。”
扶苏缓缓开口,唇角含笑。
科举已毕,人心思进,此时建阁,正是激励士子奋发的最佳时机。他目光扫过卫鞅等人,语气庄重:“诸位大人,凌云阁上,必有你们的画像与名号。”
此言一出,殿内寂静片刻,随即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震动。
众臣心头滚烫,眼眶微热。他们为大秦殚精竭虑,披肝沥胆,而今日,太子许下的不只是荣耀,更是对他们一生功业的肯定。
“臣等,叩谢太子厚恩!”
卫鞅率先跪拜,声音低沉却坚定。他一生执法严明,少有动情之时,此刻却觉得心中块垒尽消。其余大臣亦纷纷俯身行礼,殿中肃穆如祭。
“这是你们应得的。”
扶苏神色肃然,“大秦今日之强盛,离不开诸位的付出。凌云阁不仅为今人立榜,更为后世树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