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击穿事故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实验室里些许的浮躁与急功近利。在秦洛的强硬要求下,整个研究节奏被迫放缓,重心转向了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基础夯实与规范建立。
防静电地板铺上了,离子风机嗡嗡作响,所有人都换上了特制的导电法袍,手腕上戴着接地腕带,操作前必须触摸特定的放电柱。详细的Sop(标准操作程序)被制定出来,贴在每个工作台的醒目位置,要求每一步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循,不得有丝毫逾越。
这种转变初期让习惯了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研究者们感到有些束缚和不适应,仿佛戴上了无形的镣铐。但很快,其好处便显现出来。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的非预期失败率显着下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大大提高。虽然突破性的进展依旧罕见,但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
然而,长期的压抑和缺乏振奋人心的成果,依旧让实验室的气氛显得有些沉闷。高压和疲惫之下,人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凝聚士气,甚至需要一点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
这一日,几位算天门的弟子在休息间隙,围在一起讨论量子纠缠那“既死又活”、“非此非彼”的诡异特性时,一位弟子苦中作乐地开玩笑:“这纠缠灵子,像不像传说里那只既死又活的猫?观测之前,谁也不知道它是啥状态。”
他说的,是秦洛某次闲聊时提起的一个来自故乡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用来阐述量子叠加态的诡异之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这个比喻迅速在实验室里传开了。大家忽然觉得,这个看似荒谬的比喻,竟然异常贴切地形容了他们目前的工作状态:每一次制备纠缠灵子对,每一次进行封装测试,都像是在打开一个盒子,在结果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里面是成功的“活猫”(稳定纠缠态)还是失败的“死猫”(退相干)。
这种不确定性,这种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反复横跳,正是他们日常最真实的写照。
于是,不知从谁开始,有人偷偷在实验笔记的角落画下了一只简笔画的小猫,小猫被关在一个盒子里,旁边写着“成功?”和“失败?”。
这个小图案很快引起了其他人的共鸣和效仿。
渐渐地,这只“盒子里的猫”开始出现在各种地方:光幕的屏保上、草稿纸的页眉页脚、甚至有人用灵光微雕了一个小小的猫形摆件放在工作台上。
它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带点自嘲又充满期望的内部符号。
秦洛发现了这个现象,他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觉得很有趣。他甚至亲自出手,用灵能光影技术,在实验室的主控光幕上方,投影了一个精致的、动态的量子猫虚拟图腾。
那只由光构成的小猫,栩栩如生,时而慵懒地舔着爪子(代表状态稳定),时而炸毛警惕(代表能量波动),最绝的是,它的身体会在“凝实存在”和“概率云模糊”之间不断微妙地切换,完美诠释了量子叠加态的神髓!而在小猫旁边,还有两个不断随机跳动的数字,分别是当日纠缠对制备成功率和封装测试成功率,实时更新。
这个官方认证的图腾一出,立刻受到了全体研究人员的热烈欢迎!
它不仅仅是一个图案,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团队文化的雏形。
· 它代表了科学探索的未知性与不确定性。 承认失败是常态,成功是侥幸,鼓励大家以平常心面对每一次结果。
· 它蕴含了幽默与自嘲的精神。 在高压环境下,这种自我解嘲能有效缓解焦虑,凝聚团队认同感。
· 它体现了对量子理论的直观理解。 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他们正在研究的究竟是什么。
· 那实时跳动的成功率数字,更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和鞭策。 看着数字哪怕提升0.1%,都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今天你撸猫了吗?”成了实验室里的问候语。 “希望今天能开出一只活猫!”成了实验前的祈祷。 “唉,又是死猫。”成了失败后的叹息,但语气中往往带着下次再来的劲头。
甚至连被罚打扫厕所的小九九,每次拖着清洁工具路过时,都会对着那光影猫咪嗷呜两声,仿佛找到了难兄难弟。
这只虚幻的量子猫,仿佛真的给实验室带来了某种玄学的好运。或许是因为心态更加平和,或许是因为基础工作更加扎实,在图腾出现后的几天里,封装测试的成功率竟然真的开始出现缓慢却稳定的爬升!
虽然依旧远未达到量产要求,但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却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
秦洛甚至恶趣味地设计了一个小程序:当单日成功率超过某个阈值时,光幕上的量子猫会高兴地打滚,发出愉悦的喵呜声(灵能模拟);而当成功率过低时,小猫则会耷拉着耳朵,发出委屈的呜呜声。
这个小功能,让数据的反馈变得更加直观和充满情感,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代入感和目标感。
科学的道路是理性的,但行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却是感性的。
这只源于一个思想实验、兴起于苦中作乐的量子猫图腾,意外地成为了凝聚团队士气、缓解科研压力的重要文化符号。它让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实验,多了一丝温度,一点趣味,和一份共同的期待。
也许,在未来青岚宗的科学史诗中,这只既死又活的猫,会成为一个传奇的起点。
而此刻,它正蹲伏在光幕之上,闪烁着概率云般的光芒,注视着下方忙碌的人们,等待着下一个“盒子”被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