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困境的诗意叩问》
——树科《喺丛林度》的存在主义解读与方言诗学建构
文\/诗学观察者
一、方言韵律中的存在之思
树科的《喺丛林度》以粤语特有的\"V+喺度\"结构(企\/食\/瞓喺度)开篇,瞬间构建出三维生存坐标。这种方言语法在语音上形成\"hei6\/hai6 fan3 hai2 dou6\"的齿音叠韵,恰似丛林间窸窣的脚步声。明代音韵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曾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此诗正是以音韵的在地性对抗普通话诗歌的普遍性。诗中重复七次的\"噈系\"(就系)构成存在主义式的宣言,与海德格尔\"此在\"(dasein)概念形成跨时空对话——那个\"生生息息\"的\"呢度\"(这里),既是地理坐标更是存在的澄明之境。
二、空间诗学的辩证结构
诗歌通过三组空间对立完成哲学思辨:\"谂啲呢度嘅嘢\/唔喺呢度嘅嘢\"构成列斐伏尔所谓的\"空间三元辩证\":1)感知空间(肉身所处的丛林)2)构想空间(思维逃离的远方)3)生活空间(不得不存在的现实)。\"山睇山高,人睇有冇\"化用《道德经》\"有无相生\"的智慧,却以粤语特有的\"有冇\"(jou5 mou5)消解了文言文的确定性。这种方言思维呈现的模糊美学,恰如伽达默尔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当\"我哋齐齐噈你睇睇佢\"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界限在粤语特有的\"噈\"(互动性语气词)中彻底瓦解。
三、屈折语态下的现代性困境
\"屈屈质质\"这个粤语独有叠词(wat1 wat1 zat1 zat1),其塞音韵尾精准模拟了现代人在逼仄空间中的窒息感。比较张爱玲《倾城之恋》\"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的沪语思维,树科用\"嘟唔得\"(dou1 m4 dak1)的否定句式,展现了更彻底的生存荒诞。诗中\"要唔要嚟同唔嚟\"的反复诘问,与萨特《禁闭》\"他人即地狱\"形成互文,但粤语的入声字(如\"噈\"zap1)赋予其更尖锐的痛感。这种方言特有的情感强度,在黄灿然《我的灵魂》等普通话诗歌中难以企及。
四、生态诗学的方言表达
末段\"山睇山高\"的物我互观,暗合梅洛-庞蒂\"身体间性\"理论。粤语保留的古汉语单音节词优势(如\"睇\"tai2相较于\"观看\"),使主体与客体的认知活动获得语法平等。这种语言特性在《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物我关系中可寻渊源,但树科以方言现代性将其发展为\"佢哋噈睇睇我哋\"的生态伦理。当普通话诗歌还在用\"融入自然\"的宏大叙事时,粤语通过\"噈\"这个微妙的互动助词,实现了真正平等的物我对话。
五、音义同构的苦难书写
诗中\"奔奔走走\"(ban1 ban1 zau2 zau2)的双唇音爆破,模拟着丛林逃亡的喘息;\"谂谂啲\"(lam2 lam2 di1)的舌尖音则暗示思维的黏着状态。这种音义同构现象令人想起《文心雕龙》\"声含宫商,肇自血气\",但粤语九声系统使情感表达更具数学精确性。尤其\"唔舍得\"(m4 se2 dak1)的声调曲线(中平-中升-高平),恰似不舍情感的波形图,其表现力远超普通话的平直发音。
结语:方言诗学的现代转型
《喺丛林度》证明:粤语不仅保存着《粤风》\"竹叶歌\"的民间智慧,更能承载海德格尔式的哲学沉思。当\"走定系唔走\"的生存困境被方言的韵律赋形,诗歌便获得了抵抗全球化的地方性力量。在树科笔下,粤语不再只是工具性方言,而是如本雅明所说的\"纯语言\"——那个消弭了工具理性,让存在自身得以显现的诗性空间。这种语言自觉,或许正是汉语诗歌在普通话霸权下重获生机的秘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