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芯片在Sc大会上的惊艳亮相和引发的全球性关注,如同在“环宇科技”的心脏部位狠狠刺入了一根毒刺。卡尔·温斯顿的愤怒已经超越了极限,转化为一种冰冷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威胁扼杀的决绝。
“奇点”和“烛龙”展现出的技术潜力和独特性,已经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估。这不再是一个可以靠常规商业手段轻松碾死的“小虫子”,而是一个真正有能力在特定领域动摇其技术霸权根基的挑战者。
“环宇”的反击,在Sc大会结束后不久,以雷霆万钧之势,从多个维度同时发动。
舆论绞杀升级: “环宇”操控的媒体和“专家”网络,迅速转变话术。他们不再否认“烛龙”的性能数据(因为太多权威机构在Sc大会上亲眼目睹),而是开始集中火力攻击其“生态脆弱性”和“供应链风险”。
大量的“分析报告”和“评论文章”开始涌现,详尽地“剖析”“奇点”在EdA工具、高端Ip核、先进封装材料等方面对海外供应商的“依赖”,绘声绘色地描述一旦国际局势发生变化,“烛龙”的生产将如何陷入停滞。他们刻意忽略或贬低“奇点”在“火种二号”上实现的自主可控以及“补天行动”的成功,将“奇点”描绘成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随时可能坍塌。
生态隔离加固: “环宇”向其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合作伙伴、云计算服务商和系统集成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提醒”。任何被发现与“奇点”及其芯片产品(尤其是“烛龙”)进行技术合作或提供优化的公司,将被视为对“环宇”生态的“不忠诚”,可能面临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授权终止、联合营销支持取消、甚至是从“环宇”核心合作伙伴名单中除名的惩罚。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站队”胁迫,旨在利用其生态霸权,彻底孤立“奇点”,使其芯片即使造出来,也难以融入主流的软件和应用环境。
政治游说加码: 在几个关键的海外市场,“环宇”加强了政治游说的力度。他们向当地政府和安全机构提交“报告”,渲染“烛龙”芯片及其qIA架构的“技术不透明性”和“潜在安全威胁”,暗示使用该技术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数据主权”,试图从政策层面直接将“奇点”的产品排除在政府采购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外。
资本狙击启动: 与此同时,与“环宇”关系密切的几家对冲基金和做空机构,开始悄然收集关于“奇点”的各种负面信息,并散布其“技术无法商业化”、“现金流即将断裂”等谣言,试图在资本市场上制造恐慌,影响那些与“奇点”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信心,甚至为未来可能的做空攻击埋下伏笔。
这是一套组合拳,瞄准了“奇点”作为创业公司最脆弱的几个命门:供应链、生态、政策和资本市场信心。攻势之猛烈,范围之广,力度之强,远超以往。
“奇点”刚刚因为Sc大会的成功而提升的士气,瞬间又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刚刚开启的与国际客户的洽谈,不少都陷入了停滞或变得更加艰难。公司内部,也难免产生了一些焦虑的情绪。
巨兽的反击,狰狞而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