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村头那棵老槐树的年轮,悄然间又多画了几个圈。
百家镇公社在诛皎的带领下,平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社办企业如同雨后的春笋,不仅恢复了生机,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粉条厂和榨油坊的产品早已是名声在外,供不应求;
农机修理站经过技术夜校学员们的锤炼,不仅能修,还能进行一些小改小革,成了周边公社农机具的“诊疗中心”;
甚至利用本地黏土资源,因陋就简办起的砖瓦厂,也因为质量过硬,订单排到了半年后。
然而,诛皎并未满足于此。
他站在公社大院那幅手绘的辖区地图前,目光深邃。
几个厂子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管理粗放,信息不畅,这已经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比如,粉条厂需要大量淀粉原料,而公社的红薯、土豆种植却未能形成规模化、专用化供应;
榨油坊的油渣是上好饲料,却未能与公社的养殖业有效对接;
农机修理站加工能力有限,一些非标零件还需要外协,费时费力……
必须改变这种单打独斗的局面!
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在他心中逐渐清晰、成熟——整合!走集团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他将自己的想法与王建国、刘福贵等公社主要领导进行了深入沟通。
起初,王建国有些犹豫:“把几个摊子拢到一块,好是好,可这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管理起来也复杂,怕出乱子。”
刘福贵更是直接提出了人事安排的担忧:“合并了,这几个厂的负责人怎么安排?谁听谁的?弄不好反而影响团结和生产。”
诛皎早已料到这些顾虑,他拿出了一份详尽的整合方案。
“书记,社长,各位同志,”诛皎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整合不是为了搞大而全,是为了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形成合力!”
他指着方案上的图示。
“我的设想是,成立‘百家镇农工联合总厂’,下设农副产品加工分厂(整合原粉条厂、榨油坊)、农机具制造修理分厂(整合原修理站并扩充制造功能)、建筑材料分厂(原砖瓦厂)。
以及一个直属的农业技术推广队,负责统筹指导公社的原料种植和养殖业,为加工分厂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并消化其副产品。”
“总厂统一负责原料采购、生产计划、质量标准、产品销售和财务管理。各分厂集中精力搞生产、抓技术、降消耗!”
“这样,红薯土豆可以定向种植,专供粉条厂;油渣可以统一调配,支持养殖;
农机分厂可以集中技术力量,攻关更复杂的技术难题,甚至尝试制造一些小型农具!
资源利用率将大大提高,成本也能有效降低!”
关于人事安排,他也有周全考虑。
“总厂由我兼任厂长,负总责。各分厂厂长由原负责人担任,享受副厂级待遇,直接对我负责。
同时,设立总厂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负责日常协调。
这样既保证了平稳过渡,又能明确权责,避免扯皮。”
他环视众人,语气铿锵。
“同志们,我们百家镇不能只满足于吃饱肚子,不能只守着这几个小厂子过日子!我们要把蛋糕做大!
要让集体的家底更厚实,让社员的日子更有奔头!整合资源,集团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我们必须迈出的一步!”
王建国看着那份思路清晰、措施具体的方案,又看了看眼前这个目光坚定、充满魄力的年轻人,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激荡起来的豪情。
刘福贵张了张嘴,想再说什么,却发现诛皎已经把所有的路都铺好了,所有的顾虑都提前想到了,他实在找不出反对的理由。
最终,公社党委会经过讨论,全票通过了诛皎的方案。
消息传出,在各分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有兴奋期待的,觉得跟着诛社长干,肯定有前途;也有忐忑不安的,担心权力被削弱,或者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诛皎亲自深入到各分厂,召开职工大会,耐心细致地讲解整合的意义和好处,描绘联合总厂未来的发展蓝图,解答职工们的疑问,消除他们的顾虑。
他的真诚和远见,再次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百家镇农工联合总厂”正式挂牌成立!
挂牌仪式简单而隆重。
红绸覆盖的牌匾被诛皎和王建国一同揭开,露出了苍劲有力的厂名。
鞭炮声噼里啪啦地炸响,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如同预示着红火火的未来。
各分厂的职工代表齐聚一堂,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
诛皎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希望的脸庞,心潮澎湃。
他知道,从今天起,百家镇的社办企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机构合并,更是一次生产关系的优化,一次发展理念的升华。
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信心十足。
凭借着重生者的先知,凭借着桃园空间的辅助,更凭借着这几年积累的威望和一支逐渐成熟的管理、技术队伍,他必将带领这个新生的联合总厂,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集团化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一幅更加宏伟的画卷,正在百家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