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春天,万物复苏,宫城外的柳树抽出了新枝。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后,决定在洛阳兴办太学,培养人才,为季汉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太学的校址选在洛阳城南的一处旧宫苑,经过几个月的修缮,终于在春分这天正式开学。
开学当天,刘备亲自来到太学,为学生们讲课。太学的教室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学生,有蜀汉旧臣的子弟,有曹魏、东吴降将的孩子,还有不少出身贫寒的优秀子弟——诸葛亮特意制定了“举荐制”,让各地官员举荐有才华的贫寒子弟,免费进入太学学习。
刘备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学生们,语气温和却充满力量:“朕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仁德’二字。什么是仁德?就是爱护百姓,为百姓谋福利。当年,朕在涿郡起兵,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这些年,朕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你们是季汉的未来,将来你们走上仕途,一定要记住,当官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百姓,为了天下太平。”
学生们听得认真,一个来自东吴的学生站起来,怯生生地问:“陛下,我父亲是东吴的旧臣,归降后一直担心会被排挤,请问陛下,将来我们这些降将子弟,能有机会为季汉效力吗?”
刘备笑着点头:“当然能!朕用人,只看才华和品行,不看出身。不管你是蜀汉旧臣子弟,还是曹魏、东吴降将子弟,只要你有才华,有仁德之心,朕都会重用你。比如陈群先生,他是曹魏旧臣,却因精通律法,被朕任命为大理寺少卿,为季汉修订律法,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学生们听了,都放下心来,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刘备讲完课后,诸葛亮又为学生们讲了“法治”,强调律法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们,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律法,律法面前人人平等。
太学的课程设置非常全面,除了仁德、法治,还有兵法、农学、算术、天文等。诸葛亮还邀请了各地的名师来讲课,比如邀请精通农学的老农来讲授农业知识,邀请经验丰富的将领来讲授兵法,邀请擅长算术的学者来讲授算术。
为了让学生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诸葛亮还安排学生们定期去各地实习。有的学生去农田里学习耕种,帮助百姓推广新农具;有的学生去县衙里协助官员处理政务,学习如何治理地方;有的学生去军营里体验生活,学习如何带兵打仗。
一个来自冀州的贫寒子弟,名叫王肃,在太学里学习刻苦,尤其擅长算术。他在实习时,帮助冀州的官员统计粮食产量,还改进了粮食统计的方法,让统计效率提高了一倍。诸葛亮得知后,特意召见了他,对他说:“王肃,你很有才华。将来,你可以负责国家的财政统计,为季汉的发展贡献你的力量。”
王肃感动不已,跪在地上说:“多谢丞相赏识!学生一定努力学习,将来为季汉效力,为百姓谋福利!”
除了兴办太学,诸葛亮还修订了选官制度。原来的察举制,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诸葛亮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加入了“考试制”,各地举荐的人才,需要通过太学的考试,才能被任命为官员。考试的内容包括仁德、法治、算术、政务等,全面考察人才的能力。
在新的选官制度下,不少有才华的贫寒子弟得到了重用。比如一个叫王祥的年轻人,出身贫寒,却非常孝顺,还精通农事。他通过考试后,被任命为豫州的一个县令。到任后,他推广曲辕犁和区田法,帮助百姓提高粮食产量,还修建了水利设施,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百姓们都很爱戴他,称他为“王青天”。
刘备看着太学的学生们茁壮成长,新的选官制度也取得了成效,心里非常欣慰。一天,他和诸葛亮来到太学,看到学生们正在操场上练习射箭,有的学生在教室里讨论学问,脸上都充满了朝气。
“孔明,”刘备笑着说,“有这些优秀的学生,有新的选官制度,咱们季汉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诸葛亮点点头:“陛下说得对。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只要咱们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能让更多有才华的人得到重用,咱们就一定能统一天下,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