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豫州的汝南郡,深夜的官道上,一支商队正悄悄前行。商队的马车里,装的不是丝绸和茶叶,而是一箱箱铁器和火药——这些都是要通过海路走私给孙秀的物资。商队首领是中原士族残余陈纪的儿子陈应,他压低声音对车夫说:“快!再快些!天亮前必须赶到泉州港,否则就会被季汉的巡逻队发现。”
自从陈纪叛乱失败后,陈家就一直被李严严密监控,只能通过走私维持生计。孙秀派来的使者找到陈应时,承诺“若能提供铁器和火药,待孙秀夺回江南后,就封陈应为汝南太守”,陈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黎明时分,商队抵达泉州港。港口的守将是李严的亲信王累,他早已被陈应收买,见商队到来,立刻下令打开城门,让商队进入港口。“陈公子,这次的货不少啊,孙秀首领给的好处肯定也不少吧?”王累笑着说,手中把玩着陈应送给他的玉佩。
陈应压低声音:“王将军,这些货要尽快装船,万一被李严大人发现,咱们都得死。”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是李严的巡逻队!“不好!巡逻队来了!”王累脸色骤变,下令将货物藏进港口的仓库。
巡逻队队长张毅翻身下马,看着商队的马车,皱着眉头:“王将军,这是谁的商队?深夜来港口做什么?”
王累强装镇定:“张队长,这是我的商队,拉的是丝绸,准备明天运往交州。”
张毅却不信,走上前,掀开马车的帘子——里面空空如也。“王将军,最好不要骗我,最近有士族走私铁器给孙秀,李严大人已经下令,严查所有进出港口的商队。”张毅说完,率军离开。
陈应和王累松了一口气,连夜将货物装上船,送往南海。可他们不知道,张毅早已察觉异常,他没有声张,而是派人暗中跟踪,摸清了走私船的航线,然后向李严禀报。
李严接到消息后,大怒:“陈应竟敢勾结孙秀,王累也敢包庇!传我命令,立刻逮捕陈应和王累,同时派战船在泉州港外的海面设伏,拦截走私船!”
次日清晨,陈应和王累刚要离开港口,就被李严的士兵包围。“陈应、王累,你们勾结孙秀,走私铁器,罪无可赦!”李严坐在马背上,厉声喝道。
陈应和王累试图反抗,却被士兵生擒。从他们口中,李严得知了中原士族与孙秀的走私网络——除了陈家,还有徐州的王氏、兖州的袁氏,都在通过泉州港、广州港向孙秀走私物资。
“这些士族真是冥顽不灵!”李严下令,在中原各地展开清查,逮捕了参与走私的三十余名士族子弟,查封了五处走私据点。同时,他派战船在中原沿海的港口外设伏,拦截了三艘走私船,缴获了大量铁器和火药。
消息传到洛阳,刘备气得拍案而起:“中原士族屡教不改,竟敢勾结孙秀,若不严惩,日后必成大患!”
诸葛亮却劝道:“陛下,严惩固然必要,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消除士族的不满。臣建议,扩大科举制的录取名额,让更多的士族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同时,减少‘土地赎买’的力度,允许士族保留更多的土地。”
刘备点头同意。科举制的扩大让不少士族子弟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放弃与孙秀的联系,转而备考科举;土地政策的调整也缓解了士族的不满,中原的走私网络渐渐瓦解。
可李严心中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孙秀还在南海,就会有士族为了利益与他勾结。他向洛阳上书,建议加强中原沿海的防御,设立专门的缉私队,严查走私行为;同时,派使者去中原各国,宣传季汉的政策,消除士族的误解。
诸葛亮接到奏报后,与刘备商议:“中原是季汉的根基,绝不能出任何差错。臣建议派陈到率领两千禁卫军,前往中原,协助李严加强防御和缉私。”
刘备点头同意。陈到很快就抵达中原,与李严联手,加强了中原沿海的防御。中原的局势虽暂时稳定,可孙秀通过走私获取物资的渠道并未完全断绝——他还在通过南海的海盗,从东南亚的部落中获取铁器和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