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模块接入成功的消息刚传回来,陈渊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张宇就带着两个后勤兵把一张折叠桌搬进了掩体中央。桌上摆着一台勉强能开机的战术终端,屏幕裂了条缝,但信号灯亮着。
没过多久,几道身影陆续从外侧通道走来。都是舰队里能说得上话的将领,有的脸上还带着灰,有的走路一瘸一拐,但没人喊累。
“人到齐了。”陈渊站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笔,“开会。”
一个穿作战服的中年男人皱眉:“现在开什么会?伤员还在等处理,机甲零件都没凑齐。”
“正因为事情多,才要先理清楚。”陈渊翻开本子,“昨晚突围成功不是运气,也不是靠谁一个人冲出去的。咱们得知道哪块做得对,哪块差点把命搭进去。”
那人没再说话,往旁边一站。
陈渊抬头扫了一圈:“先说结果。死了七个,重伤十一个,四台机甲报废,能源剩三十四,弹药过半。运输车找到了补给,通讯也通了,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他顿了顿:“重点是——下次再被围,我们还能不能活着出来?”
没人接话。
“我先说指挥问题。”陈渊指着战术板,“包围圈合拢前,我们分散得太厉害。三个小队之间距离超过六百米,互相看不见火力支援。一旦被打散,连集结信号都发不出去。”
一个负责侦察的小队长低头:“当时情况乱,敌人突然从地下冒出来,我们只能各自为战。”
“这不是理由。”陈渊语气没变,“战斗一开始,就应该有预设集结点。哪怕被打散,也知道往哪跑。但现在呢?有人往东撤,有人往西钻,最后全挤在南侧那个窄口,卡住了。”
小队长抿了嘴,点头。
“以后定规矩。”陈渊写下一条,“开战前必须明确三个集结点,主点、备用点、紧急点。每个点配信标装置,失联后自动启动。”
旁边有人记笔记。
“再说协同。”陈渊转向另一个方向,“韩振的炮火打进来的时候,我们内部引爆晚了七秒。”
“延迟是因为线路老化。”技术组的人解释,“临时接的引信,反应慢。”
“我知道原因。”陈渊打断,“问题是,为什么没人提前测?这种关键节点,必须有人专门盯着倒计时。差七秒,墙就没炸透,咱们就得在里面硬扛。”
他看向负责爆破的队员:“你当时在干嘛?”
“我在确认其他区域有没有漏掉的敌人。”
“那你该换人盯引爆。”
那人沉默。
“下回。”陈渊声音低了些,“谁负责哪一环,写进任务清单。执行期间,不准擅自改职责。想帮忙可以,但得先交接。”
空气有点闷,但没人反驳。
“然后是通讯。”陈渊拿起桌上那块改装过的信号器,“昨晚我们断联快两个小时。不是设备坏,是频率被锁。敌方用的是动态干扰,每三十秒换一次波段。”
“我们没反制手段?”有人问。
“有,但没用上。”陈渊把信号器推过去,“这玩意儿是我拆报废机甲自己改的跳频装置,本来应该标配。可现在全队只有这一台。”
“预算不够。”后勤组长苦笑,“上面一直说优先保障主系统,这种‘备用方案’排不上号。”
“那就现在改。”陈渊直接说,“从今天起,每台机甲必须装两套通讯模块。一套主频,一套跳频应急。零件不够就拆,拆完再想办法搞。”
“搞?上哪搞?”有人嘀咕。
“黑市、废船、敌舰残骸,哪都能搞。”陈渊看着他,“你以为打仗光靠命令?资源是抢出来的,不是等来的。”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接下来是医疗。”陈渊翻开记录本,“重伤十一个,三个差点没救回来。原因是什么?止血贴用完了,消炎剂见底,连干净水都不够分。”
“我们带的量本来就不多。”医疗兵小声说。
“那就说明一个问题。”陈渊抬眼,“我们对伤亡预估太乐观。每次行动都想着‘轻伤为主’,可真打起来,谁能保证?”
他停了一下:“以后出任务,医疗包数量翻倍。重伤药品按全员百分之三十的受伤率准备。宁可背着走,也不能再出现‘没药救人’的情况。”
“那负重怎么办?”
“减弹药,减工具,不减药。”陈渊说得干脆,“人活着,才能继续打。”
有人轻轻叹了口气,但还是点头。
“还有机甲维修。”陈渊看向技术组,“四台损毁,两台核心烧了。为什么烧?过载保护没起作用。”
“老型号的机甲,系统响应慢。”技术员说,“打久了散热跟不上,只能手动降频,但我们当时没法停火。”
“所以结论是?”陈渊问。
“……得换新系统。”
“不止。”陈渊补充,“每次战斗结束后,所有机甲必须强制冷却十分钟。哪怕外面还在打,驾驶员也得退出战斗轮换。不然机器撑不住,人也跟着崩。”
“可谁来替我们?”有人急了,“前线就这几个人,歇一个少一个。”
“那就练更多人。”陈渊看着他们,“别以为只有驾驶员重要。每一个能操作机甲的,都是战力。从今天起,所有后备人员开始轮训。每周考核,不合格的去搬物资。”
没人笑,都知道他是认真的。
“最后一件事。”陈渊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破纸,放在桌上,“运输车上发现的三角标记,和这个一样。”
将领们凑近看了看。
“目前不确定来源。”陈渊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出现在敌后区域,而且位置太巧。像是故意留给我们看的。”
“会不会是陷阱?”有人问。
“大概率是。”陈渊收起纸片,“但现在不是追查的时候。等防线稳了,再回头查。眼下最要紧的是,把这次突围的经验变成制度。”
他合上本子:“我会整理一份《边境作战十二条》,包括集结机制、通讯标准、医疗配置、机甲轮换、协同流程等等。三天内下发到每个小组。所有人必须背熟,执行不到位的,直接调离前线。”
“这么严?”
“不严就活不了。”陈渊看着他们,“我们不是正规军,没有无限补给,也没有空中支援。每一次战斗,都是拿命换经验。既然付出了代价,就得让它值。”
会议室一片静默。
良久,那个最初质疑的中年将领开口:“你说的这些……其实以前也有人提过。”
“我知道。”陈渊点头,“但那时候没死人,大家觉得‘下次注意就行’。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已经付出了代价。”
他环视一圈:“所以这次,不是建议,是命令。”
话音落下,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小兵跑进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出来的文件。
“报告!各小组伤亡统计汇总完毕,还有……韩振那边回讯了。”
陈渊接过文件,快速翻了几页,又打开战术终端查看加密信息。
屏幕上跳出一行字:
【代号黑鸦已接收,补给车队两小时后出发,护航编队同步跟进。】
他看完,抬头对众人说:“补给要到了。修机甲的零件、药品、新通讯模块都会送来。但我们不能等他们来了才开始改。”
他把文件递给后勤组长:“这份伤亡名单,贴在入口墙上。每天进出的人都要看一眼。记住是谁没回来,记住他们为什么没回来。”
组长接过,神情沉重。
“散会。”陈渊收起笔,“各自回去安排。下午三点,我要看到第一台机甲完成跳频改装。”
人们陆续起身离开。
陈渊没动,低头检查战术终端的信号强度。屏幕右下角显示“连接稳定”,但他还是顺手拔掉了电源,重新插了一遍接口。
这时张宇走过来,低声问:“那份《十二条》,真能管用?”
“不知道。”陈渊盯着屏幕重新加载的画面,“但至少,下次不会再因为七秒延迟差点困死在里面。”
张宇点点头,正要说什么,门口又进来一人。
“报告!”新来的小兵举着一块电路板,“技术组说这块主板能用,但需要加装稳压器,否则跳频时容易丢信号。”
陈渊接过板子,翻过来一看,焊点有些发黑。
他伸手从工具袋里掏出焊枪,蹲下来就开始拆旧元件。
张宇看了眼时间,说:“你昨晚几乎没睡,现在还不休息?”
“等焊完这块。”陈渊头也没抬,“这玩意儿要是出问题,整个通讯网都会瘫。”
他的手指稳稳压住电路板边缘,另一只手轻轻推动焊嘴,金属接点发出轻微的滋响。
屋外阳光照进来,落在他脚边一堆废弃零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