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完,宗且若想想,仍然不放心,就多点了一盘蚊香。
然后,走过去,掖了掖宗且示的蚊帐。
最后,才回到自己的床边,放下蚊帐,沉沉地睡去。
一觉醒来,见天色已经大亮,她急忙叫醒了宗且示,一起出门洗漱。
不一会儿,玉魁斗来到竹楼,请大家去吃早饭。
宗且示见了,迟疑不决,说道:“等迎军和郑果过来,我们自己解决吧?!”
玉魁斗听了,笑道:“村里没有早饭买。
你们自己,又烧不了。
他们两人,已经在我家等你们了!”
众人听了,这才点了头。
玉魁斗家坐落在村里的橡胶园下,走路没有几步。
众人走到的时候,侯迎军和玉魁露正在布置碗筷。
见他们来了,侯迎军忙安排了座位,问道:“昨天晚上,没有蚊子拜访你们吧?”
梁小博听了,笑道:“昨天晚上,我连蚊子的声音也没有听到。
早上就发现,腿上被叮了一长串红包。”
梁小硕看着他,笑道:“你睡得像小猪一样香,腿伸到蚊帐外面,都不知道。”
宗且若去看了一下,梁小博腿上的红包,说道:“还好,包已经褪了。”
郑果见了,说道:“真是奇怪!
我被蚊子叮过,红包又大又肿,还不容易褪。
小博被叮了,一下就退了。”
宗且若想了想,说道:“最主要,要看是被哪一种蚊子叮了。
其次,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
可能,小博的抵抗力比较强。”
宗且示点头,看着梁小博,笑道:“小博,你被蚊子叮了,不知道还手。
抵抗力强,有什么用?
有本事,去抓三只蚊子,炒一盘菜来。
我帮你吃了解恨!”
梁小博听了,觉得好玩,伸出手来,假装要抓。
却被梁小硕拉住,笑道:“让且示哥哥去抓。
我们背云南的顺口溜玩,看谁记得多。”
宗且示听了,拿起一副筷子,一边假装夹蚊子,一边跟着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背了起来:
“你说奇怪不奇怪,
云南就有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
蚕豆花生数着卖;
袖珍小马多能耐,
背着娃娃再恋爱;
四季衣服同穿戴,
常年能出好瓜菜;
摘下草帽当锅盖,
三个蚊子一盘菜;
石头长在云天外,
这边下雨那边晒;
鸡蛋用草串着卖,
火车没有汽车快;
和尚可以谈恋爱,
有话不说歌舞代;
蚂蚱当作下酒菜,
竹筒当作水烟袋;
鲜花四季开不败,
脚趾常年露在外。”
正背着,宗且示突然大叫一声:“夹到蚊子了!”
众人听了,赶忙去看,见宗且示的筷子上,如果夹着一只大蚊子。
赵立志仔细一看,见筷头的蚊子腿,一动不动。
又抬头看了看宗且示,见他正在坏笑。
马上明白了,笑道:“蚊子哪能那么容易,就被夹住。
且示哥哥,你在哪里,找到的死蚊子?”
宗且示听了,大笑道:“立志真聪明!
其他人都是笨蛋。”
众人听了,恍然大悟,都追着去打他。
正闹着,郑果拎着一竹箩牛肉,以及一大包红辣椒,带着郝明秋和一个挂着照相机的解放军战士,走了进来。
众人见了,忙给他们让坐。
吴关雅看着郝明秋,笑道:“郝教授,我是吴关雅,这几天,我们要给你添麻烦了!”
郝明秋听了,忙说:“不是教授,叫我郝老师就行。
是我要麻烦你们,帮我搬重、记录、整理,这些活都不轻啊!”
宗且示看着他,马上说道:“郝教授,我是宗且示。
我有一身蛮力气,根本就用不完。
你有什么事,尽管吩咐。”
郝明秋听了,点头笑道:“我听玉班长说过,来的路上,你们十一个人,只有宗队长你没有吐,身体不错啊!”
宗且示想了想,摇头说道:“我在车上念书,差一点就吐了。”
郝明秋点了点头,说道:“不晕车的人,在车上念书也可能吐。
不过,吐多了,习惯了,也就好了。”
众人听了点头,纷纷过来,与郝明秋见礼。
接着,郝明秋拉了身边的解放军战士,对大家说道:“这是兵团的通讯干事姚颂拓。
一路上,大家多多亲近亲近!”
众人见了,马上去与姚颂拓见礼。
接着,又去帮玉魁露,端了芭蕉叶裹和汤粉来。
玉魁露看着众人,说道:“叶裹里是泼水粑粑。
汤粉,是我们这儿的特色,也叫高汤米干。
西双版纳普通人家的早餐,也就吃这些了!”
冯念琴听了,忙让玉魁露的父母、丈夫和孩子过来,一起吃早餐。
玉魁露笑了笑,说道:“他们几个,一大早就吃了。
现在,已经在橡胶园里忙了。”
众人听了,这才吃了起来。
这顿早饭,他们吃得特别上口。
见众人边吃边赞,玉魁斗笑道:“好吃,你们就多吃,管够!”
郝明秋看着众人,点头说道:“明天早上,大家不光要吃饱早饭,还要多带一些粑粑,留着路吃上。
明天的午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上!”
众人听了点头。
早饭以后,郝明秋带路,大家一起去橡胶园。
路上,他介绍道:“天然橡胶,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
我们国家的橡胶发展之路,很不平坦,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国外的植胶权威人士,认为橡胶树只适宜在南纬10度和北纬15度以内的热带地区种植。
从而,认定我国是橡胶种植禁区;
第二,解放前后,我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无法引进橡胶苗。”
想了想,他又说:“不过,即使在这样复杂艰难的环境下,有一群人也没有放弃中国的植胶梦。
他们就是爱国华侨钱仿周、李宗周、吴德标、姚福美、林冬兰、郑开庭。
1948年7月,他们决定,把打拼积累多年的橡胶技术和胶苗带回祖国。
他们决心,一定要在祖国的土地上种出我们自己的橡胶来。
凭借一腔爱国情怀,六人带着多株橡胶苗,从泰国素旺曾里出发,踏上了回国的艰难历程。
当他们带着橡胶苗,乘火车,坐汽车,到达泰国边境时,所有的橡胶苗都被查获扣押了。
这时,大家心急如焚,来回交涉了好多次。
最后,在罚款2000泰铢以后,终于通过了边境关卡,到达缅甸境内。”
众人听着想着,被植胶报国的故事深深感动了。
郝明秋看着众人,接着说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虽然,他们闯过了泰国的关卡,但是,缅甸不便的交通条件,又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新障碍。
大家多方打听,才确定可以通过马帮运送胶苗。
不过,钱仿周担心,靠马帮运输,速度比较慢,耽搁的时间过久,会影响胶苗的成活率。
于是,他果断作出决定,由钱仿周和吴德标留下来,继续寻找马帮托运胶苗。
其他四人先行启程,去橄榄坝的曼龙岱,提前做好种植胶苗的准备工作。”
想了想,他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跋涉,橡胶苗终于到达了橄榄坝。
但是,这只是橡胶艰难种植历程的开端。
当他们六人终于在曼龙岱,种下了7000多株橡胶苗,憧憬着枝繁叶茂、胶汁流溢的时候,由于种植地的地势低凹,积水严重,胶苗由绿变黄,生长缓慢,错过了最佳的生长期。
翌年,六人痛定思痛,又将种植的橡胶苗,全部移植到曼松卡。
并在那儿创建了占地300余亩、西双版纳最早的暹华胶园,也就是,现在的橄榄坝农场。”
梁小硕听了,担心地问道:“后来,橡胶树就越长越好了吧?”
郝明秋摇头,接着又说道:“开拓之路,必然充满艰辛和坎坷!
当时,云南地区还没有解放,动荡的时局和艰难的环境,让暹华胶园的运行和管护,举步维艰。
由于人少力微、资金缺乏,胶园围篱失修、牛吃马踏,损失惨重。
解放以后,运行状况刚刚好一点。
没想到,1953年的一场大火,又让胶园损失惨重,300亩橡胶林,就只剩下了91棵。”
众人听了,十分揪心。
郝明秋见了,眼睛一亮,又说:“不过,正是这91棵橡胶树,像星星之火,点亮了橡胶在西双版纳的种植之路。
1953年10月,云南垦殖局普洱分局,接管了暹华胶园,并将其并入云南省特种林试验指导所景洪试验场。
1955年,钱仿周、李宗周试割了12株橡胶,并用土法加工成了胶片。
胶片经过特种林试验场及海南、上海的有关单位鉴定,质量良好。
就这样,巴西橡胶终于在西双版纳试种成功!
西方国家所谓植胶禁区的断言,也被彻底打破了!”
众人听了,纷纷鼓掌。
郝明秋见了,接着说道:“橡胶树在西双版纳的成功种植,为我国在云南发展橡胶第二基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956年,云南地区的植胶,由试种转入全面发展阶段。
经过那么多年的努力,橡胶已经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不断壮大起来。”
邱念国听了,感叹道:“原来,漂亮整齐的橡胶树后面,还有这样一段曲折艰辛的故事啊!”
范思青点头,也说:“幸亏有了这些爱国华侨!
要不然,就连车胎、胶鞋、雨衣、橡皮筋这些东西,我们都用不起。”
玉魁斗听了,看着郝明秋,说道:“在郝教授的指导下,植胶收入,已经成了蕉叶村重要的经济来源。”
郝明秋摇了摇头,笑道:“目前,我国仍然是橡胶资源的稀缺国。
所以,我们还要进行有序的试点开发,扩大橡胶的种植规模!”
范思欢听了不解,问道:“什么叫有序试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