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之战,吐蕃军队遭遇惨败,主力虽然撤退,但吐蕃境内一些桀骜不驯的部落并未完全屈服于松赞干布的统治权威。这些部落原本就对吐蕃中央政权心存不满,如今在战争中失利,更是对松赞干布心怀怨恨。
与此同时,那些在松州之战中幸存下来的残兵败将以及边境部落,由于失去了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巨额财富来源,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开始化整为零,不时越过边境,对大唐陇右和剑南道的偏僻州县发动袭击。
这些吐蕃游骑如鬼魅一般,来去迅速,熟悉当地地形,使得州府官兵往往在他们来袭时措手不及。等官兵们匆忙赶到事发地点时,这些游骑早已如鸟兽散,消失得无影无踪,难以进行有效的清剿。
如此一来,边境地区的守军疲于奔命,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百姓们也因此饱受其苦,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李靖深思熟虑后,向李世民呈上了一份名为《备边疏》的奏章。在这份奏章中,李靖提出了一个应对之策:在边境的险要之地以及交通要道上,大规模修筑一种新型的“贞观泥”烽燧(了望塔\/小型堡垒)。
与传统的土石烽燧相比,这座新型烽燧有着显着的不同之处。它采用了混凝土浇筑的核心筒体,这种材料使得烽燧的结构更加坚固,难以被外力轻易破坏。
在烽燧的顶部,设置了了望台和箭垛。了望台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能够让守军及时发现远处的敌情;而箭垛则为守军提供了防御的掩护,使他们可以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观察和攻击敌人。
这座烽燧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可以驻守少量的精锐士兵。这些士兵不仅能够在烽燧上进行日常的巡逻和警戒,还能够储存足够的箭矢和其他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烽燧之间相互连接,彼此的视线可达,形成了一道连绵不断的警戒网络。一旦发现吐蕃游骑的踪迹,烽燧的守军就可以迅速点燃烽火,向周围的烽燧传递警报。同时,他们还可以凭借坚固的工事进行阻击和迟滞敌军的行动,为后方的州县争取到集结兵力的时间。
此外,在平日没有敌情的时候,这座烽燧也可以作为巡逻队的补给点,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休息的场所。
李世民对这个策略非常赞赏,他认为这将大大增强唐朝边境的防御能力。于是,他立即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下令陇右和剑南两道立即开始行动。他们需要尽快勘察地形,规划出烽燧的线路,以便能够有效地覆盖整个边境地区。
同时,工部也将提供技术支持和所需的水泥等建筑材料,确保烽燧的修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而军队则负责具体的修筑和驻守任务,确保每一座烽燧都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那遥远的唐蕃边境,一座座灰白色的混凝土烽燧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宛如钢铁般的巨人,坚定地屹立在群山峻岭之间。这些烽燧不仅是一道道坚固的防线,更是帝国的神经末梢,将边境的一举一动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回中枢。
这些烽燧的存在,使得吐蕃游骑的袭扰变得困难重重。它们就像一个个警惕的哨兵,时刻注视着边境的风吹草动。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上的狼烟便会腾空而起,形成一道醒目的信号,迅速传遍整个边境地区。
这不仅让唐朝的守军能够及时做出反应,还让吐蕃的游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原本可以趁着夜色或者地形的掩护,悄悄地对唐朝边境进行袭扰,但如今这些烽燧的存在,让他们的行动变得不再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