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太极殿西暖阁,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檀香与潮湿的草木气息。李世民身着宽松的常服,斜倚在铺着软垫的凭几上,面前的案几上摊着几张空白的宣纸,砚台里的墨汁已研磨得细腻均匀。不多时,内侍官引着工部尚书阎立德与太史局令李淳风步入阁中,两人皆是一身朝服,神色恭敬 —— 陛下特意避开朝会,以 “私议” 为名召见,想必有重要之事。
“陛下召臣等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阎立德率先躬身行礼,目光落在案上的宣纸与笔墨上,心中暗自揣测 —— 阎氏一族以营造、工艺闻名,陛下向来重视他的技艺,莫非是要商议宫殿修缮或器物改良之事?
李世民抬手示意二人落座,内侍官奉上热茶后便悄然退下,阁内只余君臣三人。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随意,却又透着不容忽视的认真:“近日处理政务之余,偶得一梦,梦中所见之事颇为奇特,今日召二位前来,便是想与你们聊聊这‘梦中景象’,或许能为我大唐的工艺、历法之事,寻得些新的思路。”
“陛下请讲,臣等洗耳恭听。” 李淳风拱手应道,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 陛下向来务实,极少提及梦境,此次特意召见,想必这 “梦” 绝非寻常。
李世民放下茶杯,指尖轻轻点在案上的宣纸上:“梦中,朕见天空雷鸣时,有银光自云端坠落,触碰到金属便会发出噼啪声响,甚至能点燃草木 —— 朕想,这‘雷电之力’如此迅猛,若能将其收集、利用,岂不比炭火、烛火更便捷?比如夜间照明,或是锻造金属时助燃,都大有可为。”
此言一出,阎立德与李淳风皆面露惊讶。阎立德皱眉思索:“陛下所言‘雷电之力’,臣曾在雷雨夜见过,确是迅猛异常,可其来去无踪,且威力难以掌控,稍有不慎便会伤人毁屋,如何能收集利用?” 李淳风也点头附和:“《易经》有云‘雷为天怒’,历来被视作上天警示,若强行干预,恐有不妥。”
李世民并未反驳,只是淡淡一笑:“二位所言有理,这‘雷电之力’确实难以捉摸。但朕以为,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只要肯用心探究,未必不能找到驾驭之法。比如我们用磁石指南,用铜镜聚光取火,不都是从‘不可控’到‘可利用’吗?朕并非要你们即刻找到收集之法,只是希望你们能多留意、多思索,或许日后便能寻得突破。”
说罢,他话锋一转,提及另一桩设想:“梦中朕还见,有人从地下挖出黑色石块与粘稠液体,那石块燃烧时火力比木炭更旺,液体点燃后更是能持续发热 —— 朕将其称为‘地火’。如今我大唐锻造农具、兵器多依赖木炭,若能找到这种‘地火’并高效利用,不仅能节省木材,还能提升锻造效率,对农桑、军务皆是极大助力。”
这次,阎立德眼中多了几分思索。他常年负责工部锻造之事,深知木炭供应的紧张 —— 尤其是在北方冬季,木材匮乏时,锻造进度常受影响。“陛下所言‘黑色石块’,臣曾在并州见过,当地百姓称之为‘石炭’,偶尔会用来取暖,只是其燃烧时烟雾较大,且火力不易控制,故而未被推广。至于‘粘稠液体’,臣尚未见过,但若真如陛下所言,确是不可多得的好物。”
李淳风也收起了最初的疑虑,提笔在纸上记录下 “石炭”“地火” 等字样:“陛下的设想虽看似匪夷所思,却暗藏道理。臣可命太史局的属员查阅各地方志,寻找关于‘石炭’‘粘稠液体’的记载,再与工部一同研究如何改良燃烧之法。”
李世民见状,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又提及 “高效水轮” 的设想:“如今江南多用水轮舂米、灌溉,但其效率有限,且受水流大小影响较大。朕梦中见的水轮,或多轮叠加,或改变轮叶形状,能在缓流中也高速转动,甚至能带动器械织布、磨面。若能改良成功,可大大减轻百姓劳作之苦,也能提升各地的生产效率。”
阎立德当即起身躬身:“陛下此想甚妙!臣即刻命工部匠人研究水轮结构,尝试改良轮叶与传动装置,定不辜负陛下期望。”
不知不觉间,阁外的天色已渐渐暗了下来。李世民看着案上李淳风记录的 “雷电之力”“地火”“高效水轮” 等字样,缓缓说道:“朕今日所言,皆为‘梦中所见’,未必全是可行之法。朕召二位前来,并非要你们立刻拿出成果,而是希望能为你们打开一扇新的思路 —— 世间万物皆有可探索之处,不要被固有的认知束缚。或许今日播下的种子,日后便能长成参天大树,为我大唐的长治久安,增添一份助力。”
阎立德与李淳风齐声应道:“臣等遵旨!定当用心研究,不负陛下所托!” 两人退出暖阁时,手中的记录纸已被攥得紧紧的,原本觉得匪夷所思的设想,此刻竟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 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场以 “梦境” 为名的谈话,将为大唐乃至整个时代,播下探索未知、革新技艺的火种。
暖阁内,李世民独自望着窗外的夜色,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暂时抛开储位之争的烦恼,为这个时代注入新的可能,或许也是他留在这片土地上,另一种意义上的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