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东宫显德殿的雕花窗棂,洒在铺着朱红地毯的殿内,映得殿中列置的青铜鼎彝泛着温润光泽。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按品级分列两侧,手持笏板,神色肃穆地等候着。今日是皇太子李恪首次独立主持朝会,这不仅是对他监国能力的重要考验,更关乎大唐朝堂未来的稳定走向,满朝文武皆屏息凝神,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御阶之下那座象征储君之位的宝座。
随着内侍官一声 “皇太子驾到”,李恪身着皇太子冕服,缓步走入殿中。玄色冕服上绣着十二章纹,垂落的珠旒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却丝毫未影响他沉稳的姿态。他虽年仅二十余岁,面容尚带着几分年轻气盛,眼神中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凝 —— 那是历经峡谷生死考验、参与朝政历练后沉淀下的从容与威严。走到太子宝座前,李恪转身落座,目光缓缓扫过殿内群臣,没有多余的言语,只以眼神示意朝会开始,却已让殿内原本细微的骚动瞬间平息,一股不容置疑的气场悄然扩散开来。
“传陕西转运使奏报,关中漕运调度事宜。” 李恪率先开口,声音清晰洪亮,穿透殿内的寂静。
陕西转运使立刻出列,手持奏疏躬身禀报:“启禀皇太子,关中近期因渭水水位下降,漕运船只通行受阻,部分粮船滞留渭南码头,恐影响长安粮价稳定。臣已派人疏浚河道,但需调用邻州民力,还请殿下示下。”
李恪闻言,并未急于下令,而是抬手示意内侍呈上漕运舆图与历年水文记录,目光在图册上快速浏览片刻,随即问道:“渭水此季节水位下降,往年是否有先例?疏浚河道需多少民力?预计耗时多久?邻州秋收已毕,调用民力是否会影响其冬小麦播种?”
一连串问题直指要害,让转运使微微一怔,随即恭敬答道:“回殿下,渭水秋季水位下降确有先例,但今年降幅较大;疏浚需调用民力五千,预计十日完工;邻州秋收已毕,冬小麦播种尚有余裕,调用民力不致影响农事。”
“既如此,准你调用邻州民力,但需按朝廷规制支付工钱,不得苛待百姓。” 李恪颔首,指令清晰明确,“同时命户部协调长安周边粮仓,先调拨存粮补充市集,稳定粮价,待漕运恢复后再行补库。另,着工部派专人前往渭南,监督河道疏浚进度,确保十日完工,不得延误。”
“臣遵旨!” 转运使躬身领命,心中暗自钦佩 —— 皇太子不仅熟悉漕运细节,更能兼顾民生与效率,思虑之周全,远超预期。
随后,兵部尚书出列奏报边军粮饷事宜,提及北疆守军粮饷因运输路途遥远,常有延误。李恪听罢,当即召来户部与兵部官员,当场核对边军粮饷的运输路线、损耗比例与拨付时间,引据历年数据指出:“往年粮饷经云中郡转运,需绕行三百余里,损耗率达一成五。若改道朔州,虽需新建一段驿路,却可缩短路程二百里,损耗率降至一成以下,长期来看更节省成本。” 他随即下令,命兵部与工部共同勘察朔州新驿路路线,户部负责核算费用,限一月内拿出具体方案,务必在冬季来临前解决边军粮饷延误问题。
朝会进程有条不紊,从地方民政到边疆军务,李恪皆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引据数据条分缕析,下达的指令既符合朝廷规制,又兼顾实际情况,让群臣渐渐放下最初的疑虑,愈发专注于议事。
当日朝会的最后一项议题,涉及先前依附魏王李泰的官员处置。殿内不少曾与魏王有牵连的官员皆面露忐忑,低垂着头,生怕皇太子借机清洗异己。此时,吏部尚书出列奏报:“启禀殿下,魏王旧部官员共计二十七人,其中五人涉及谋逆,已交由大理寺审讯;其余二十二人未参与谋逆,是否留任,还请殿下定夺。”
李恪目光扫过殿中那些神色紧张的官员,缓缓说道:“朝廷用人,唯才是举,不问过往。凡未参与谋逆的魏王旧部,皆留原职,但需按吏部考绩标准,在一月内提交任职以来的政绩报告,吏部逐一核查,称职者留任,不称职者降职或调离,赏罚分明,绝不偏袒,亦不苛责。”
这番话如同定心丸,让心怀忐忑的官员们渐渐松了口气。一名曾依附魏王的地方刺史忍不住抬头,眼中满是感激与敬畏 —— 皇太子不计前嫌,以政绩定去留,既维护了朝堂稳定,又彰显了治国的包容与智慧。连一旁中立的御史大夫也暗暗点头,心中感叹:皇太子此举,既安抚了人心,又能督促官员勤勉履职,实乃高明之举。
巳时末,朝会顺利结束。群臣有序退出殿外,途中不时低声议论,言语间满是对皇太子的赞许。显德殿内,李恪看着案上整理完毕的议事记录,轻轻舒了口气。他知道,这只是自己监国之路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他。但今日朝会所展现的理政之才,已让他在群臣心中树立起初步的威望,也让远在太极殿关注朝会的李世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夕阳西下,李恪站在显德殿的窗前,望着宫外渐渐亮起的灯火,心中满是坚定。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守护大唐盛世的重任,唯有勤勉执政、公允处事,才能不辜负父皇的期望,不辜负天下百姓的信任。而这场成功的朝会,便是他为大唐盛世续写新篇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