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皇帝李亨,在完成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权力托付后,于当夜子时,在大明宫紫宸殿溘然长逝。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庙号肃宗。
皇帝驾崩的消息,在杜丰的严密封锁下,并未立刻传开。那三天,是大唐帝国权力交接最脆弱、也最紧张的三天。
紫宸殿偏殿成了临时的权力中枢。太子李豫身披重孝,悲恸欲绝,几乎难以理事。所有的压力,都落在了杜丰肩上。他以托孤宰相的身份,与郭子仪、刘晏、程元振以及几位核心宗室亲王,迅速定下大计。
第一,秘不发丧,稳定为先。 宫禁依旧森严,政事堂文书往来如常,仿佛皇帝只是病情加重,需要静养。杜丰深知,必须在消息泄露前,完成所有的权力布局和军事戒备。
第二,掌控京畿,武力后盾。 杜丰密令苏瑾(已擢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实际掌管部分北衙禁军)与神策军都知兵马使李晟,全面接管长安及宫城防务,所有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严防任何势力趁乱作祟。同时,以“边境异动”为由,命令驻扎在长安附近的几支忠诚藩镇部队(如泾原、邠宁)向京畿方向靠拢,形成威慑。
第三,确立新君,速行大典。 在郭子仪等元老重臣的拥戴下,太子李豫的继位毫无悬念。礼部、太常寺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连夜准备登基大典所需的一切仪仗、文书。
第四,清洗隐患,肃清宫闱。 凌素雪指挥的“察事司”如同暗夜中的利刃,在宫中和朝堂进行了最后一次无声的清扫。几位与元载旧党牵连过深、或在先帝病重期间行为可疑的官员和宦官,被迅速而秘密地控制起来,确保新皇登基之路畅通无阻。
杜丰几乎三日未眠,眼中布满血丝,但头脑却异常清醒冷静。他如同一个最高明的工匠,在帝国最精密的权力仪器即将停摆的瞬间,用最快的速度、最稳的手法,更换了最核心的部件,并确保整个系统不至于崩溃。
三天后,一切准备就绪。
清晨,钟鼓齐鸣,响彻长安。沉重的宫门缓缓打开,文武百官身着素服,依照品级,沉默而肃穆地列队进入皇城。当他们看到承天门前全副武装、杀气腾腾的禁卫军,以及丹陛之上那庄严肃穆的登基仪仗时,心中已然明了——天,变了。
肃宗皇帝驾崩、太子灵前继位的消息,此刻才正式公告天下。
紫宸殿内,肃宗的灵柩暂厝于此。太子李豫在杜丰、郭子仪等重臣的簇拥下,于灵前跪拜,接受传国玉玺,宣读即位诏书。他声音悲戚,却也在巨大的责任面前,努力挺直了脊梁。
随后,移驾太极殿,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
李豫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一步步踏上那至高无上的御座。当他转身,面对匍匐在地的文武百官时,脸上犹带泪痕,眼神却已多了几分属于帝王的坚定。
“众卿平身。”新皇的声音透过冕旒传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清晰有力。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朝贺声,在宏伟的太极殿内回荡,标志着大唐帝国正式进入了新的时代——代宗时期。
登基大典结束后,代宗李豫颁布了他即位后的第一道圣旨,内容关乎帝国未来的走向,也关乎杜丰的地位:
“咨尔太尉、赵国公、中书令杜丰,器宇深沉,才略宏远。先帝在日,委以腹心,托孤寄命。于国有定鼎安邦之功,于朕有匡扶佐命之劳。今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特加封杜丰为‘尚父’,总领中书门下,总理军国大事,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尚父!
这个封号,远超寻常的宰相荣誉,带着亦父亦师的崇高地位,近乎人臣的极致!总领中书门下,意味着他依旧是帝国文官系统的最高长官;总理军国大事,则确认了他对军队的绝对影响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更是极大的殊荣,象征着无与伦比的尊崇与信任!
这道圣旨,无疑是代宗李豫对杜丰毫无保留的倚赖,也是向天下宣告,杜丰将继续作为帝国的擎天砥柱,辅佐他治理这个国家。
“臣,杜丰,叩谢陛下天恩!必当竭尽驽钝,辅佐陛下,再造盛世!”杜丰出列,深深叩拜。他明白,这不仅仅是荣耀,更是代宗将整个帝国前途系于他一身的重托。从此,他与这位年轻皇帝,真正成为命运与共的君臣。
朝堂之上,众臣神色各异。郭子仪等老臣面露欣慰,刘晏等实干派精神振奋,而一些潜藏的、或是与杜丰新政有利益冲突的官员,则心中凛然,深知在新皇的绝对信任下,杜丰的权威已不可动摇。
退朝之后,杜丰并未回府休息,而是直接回到了政事堂。案头堆积的文书,比往日更多。新皇登基,万象更新,但也意味着无数新的挑战。
柳明澜派人送来了参汤和干净的朝服,附上的短笺只有二字:“珍重。”
杜丰饮下参汤,换上衣服,目光再次投向巨大的舆图。新皇已立,内部权柄稳固,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了。吐蕃新败,但其狼子野心未泯;回纥态度暧昧;河北三镇虽暂时屈服,其心难测;还有那更遥远的西域、乃至大海的方向……
“传刘晏、凌素雪。”杜丰沉声道。
帝国的巨轮,在更换了船长之后,在杜丰这位“尚父”的掌舵下,再次扬帆起航,驶向那充满未知与挑战,也充满希望与梦想的远方。属于杜丰和李豫的时代,正式开启。而杜丰知道,他“挽天倾”的使命,远未结束,中兴大唐的宏图,才刚刚展开最壮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