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的构想里,食品加工厂是要建的,家畜养殖基地也不能少。
他的根基就在流水县,只能在这片土地上想办法提升农民的收入。
前者是增加收入的关键,后者则是提升自己影响力的手段。
谁能想到,赵瑞龙谈下来的那笔两千辆农用车的订单,竟然引发这么多连锁反应。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祁同伟也没打算抱怨什么。
这一世重活一回,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妄想把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中,那是不现实也不可能做到的。
就像制定一个计划,不管你写得多详细多完美,也要预留出弹性空间。
通常来说,你设想的那些安排,根本不可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出现。
若是没有预留足够的缓冲余地,
想完成那些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几乎是天方夜谭。
更有可能的是,你连任务的一半都做不完,这种挫败感足以让你意志崩溃。
祁同伟从不抗拒变化,遇到难题,认认真真地解决就是了。
老话说得好,
困难就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
当然,祁同伟也不可能只靠易学习一个人就去高育良那儿办事。
他打算带钟小艾回一趟汉大,回“山门”搬救兵!
钟小艾也需要回校考试,她只是在自学,并没有休学。
赵瑞龙想跟着他们一起回去,但被祁同伟婉拒了——两人都离开,总得有人留下来照看公司,
否则一旦出事,没人能拍板决策,那麻烦就大了。
于是两人一路奔波,再次回到了汉大校园。
钟小艾忽然对祁同伟说:“师兄,明明才过去半个学期多一点,我怎么感觉像过了两三年?”
祁同伟笑了笑:“工作了的人和学生是不一样的。”
“在学校里,日子是轻松自在的。”
“踏入社会后,要操心的事就太多了。”
钟小艾咯咯一笑:“但我喜欢现在的生活,虽然忙,但很充实。”
祁同伟轻轻摸了摸她的头:“跟着我,让你吃了不少苦。”
钟小艾睁大眼睛反驳:“我可没觉得苦,反而挺舒服的。要是还待在学校里,可体会不到那种真实感。”
“我现在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
祁同伟轻叹一声。
“我还是希望你能一辈子无忧无虑。”
这是他的真心话。
重生之后,大学还没好好待几天,就被卷入了工作的节奏中。
有时回想起来,那段大学时光是他人生中最平静的日子。
如果可以,他真的希望钟小艾能多享受一些安稳的日子。
钟小艾眨了眨眼睛,她这个年纪,哪会留恋校园生活的平淡,雏鸟总是急着想要飞出巢穴。
祁同伟对她说:“这两天我要陪着咱们汉大的上官校长,得请他多安排些人去二王村……”
钟小艾问:“需要我陪你吗?”
祁同伟笑了:“不用了!”
“我和上官校长要一起吃顿饭。”
“你马上要考试了,别耽误你复习。”
“晚上我会回来的。”
他们在京州市有家,两栋大别墅,只是两人很少回去。
上官校长名唤上官奈,是接近院士级别的重量级人物。
“祁同伟~你终于舍得回母校看看了?”
祁同伟当年是学生会主席,许多事务都要跟教授、老师对接,偶尔也会上官校长那里汇报工作。
两人早就熟识。
上官校长拉着他的手说道:“同伟,你明年就要毕业了吧?”
祁同伟摇头:“不是,我后年才毕业。”
上官校长冷笑:“明年就大四了,按流程要进单位实习,那和毕业有什么区别?”
“有没有考虑继续深造?”
“读个硕士、博士都可以。”
祁同伟有些惊讶:“上官校长,你怎么突然冒出这个想法?”
上官校长直接回答:“我看了你在华东论坛发的文章。”
“你胆子也够大的,在那个论坛还用实名……”
祁同伟疑惑道:“我没有啊,我用的是笔名‘今朝’。”
上官校长笑了笑:“那和实名有什么区别?”
祁同伟也笑了:“好像还真没什么区别。”
上官校长问道:“那你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祁同伟反问:“校长,你为什么突然想让我读研?”
上官校长坦率地说:“你是个难得的人才,我们需要你这面旗帜。”
祁同伟笑了:“校长,你别把我当成工具人好不好?”
“汉大建校这么多年,优秀校友多得是,不差我一个。”
上官校长叹了口气:“我不是在开玩笑。”
“我看了你的文章后,在学校里做了一些调研,结果发现……你讲的问题确实挺严重。”
“今年冬天,可能会有大风波。”
“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有人站出来表明态度。”
“你说,谁比你更适合做这面旗帜?”
祁同伟一时语塞。
确实,没人比他更合适。
不是说无人具备比他更强的能力,也不是说无人取得比他更耀眼的成就,但的确没有人能比他更具坚定的立场!就凭祁同伟写下的那篇文章,没人能在政治立场上挑出他的毛病,除非脑子有问题!
当前汉东大学正处于风口浪尖,只要学校打出祁同伟这张牌,虽不敢说万事无忧,但至少不会出大乱子!上官校长笑着问:“你应该不会拒绝这个建议吧?”
“回头我就着手安排。”
祁同伟定了定神,开门见山地说:“校长,我有个条件!”
上官校长笑着回应:“说来听听,是什么条件?不过提前说好,太过分的我可不会答应。”
祁同伟也笑了,说道:
“我想为咱们汉大设立一个助学实践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
上官校长一愣:“你准备捐给哪个系?”
祁同伟耸耸肩:“哪个系都行……”
上官追问:“那你打算捐多少?”
祁同伟轻松地答道:“第一年先少一点,一百万吧。”
上官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此刻,上官校长看祁同伟的眼神已经不一样了。
他忍不住提醒一句:
“祁同学,一百万可不是个小数目,你确定要投入吗?”
祁同伟却毫不在意地说:
“一百万很多吗?第一年只是试试水,如果可行的话,我会年年设这个项目。”
“要是效果好,每年的金额还会递增。”
上官校长眼中满是兴奋:“祁同学,听说你办了个厂子?”
祁同伟叹口气:“校长,我可不止一家……”
他掰着手指数了起来:
“二王村有我们一个农机厂,分丰收和硕果两个系列,一共八个产品。”
“现在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五月份了。”
“另外,我们还在建两个养猪场,预计存栏量在一万多头。”
“还要新建一家食品加工厂,预计用工人数在五百到一千人之间。”
上官校长的眼神越发炽热:“那你这次回来是做什么?”
祁同伟直截了当:“缺人啊,所以回母校来招人。”
“我知道汉大有农林类专业,我想请一些学长学弟去我那边实习。”
他继续解释道:
“校长也知道,农业是个地域性很强的行业。”
“水土不同,肥料不同,气候也不同,传统做法也不一样。”
“也就是说,农业技术不能一套标准走天下。”
“所以农业技术人员最好是本地人。”
“而汉大本地生源比例不低,正是我想要的人才。”
“您放心,我不干涉他们的毕业分配,只是眼下用人紧张,请学长学姐过去帮帮忙,应该不过分吧?”
“再说,我也不会让他们白干活,工资福利一点不会少,和技术员的标准完全一致。”
“对了,我那边还有几所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有,现在老师缺口挺大,如果母校能帮忙推荐一些,那就太感激了。”
“另外,农机厂这边也需要大量工程师,我们希望在产品品质上不断精进……”
祁同伟一口气说了好多。
起初上官校长还频频点头,后来听得有点心惊胆战:“这些投入得不少钱吧?”
祁同伟顿时露出一丝苦笑:
“校长,您怎么也开始操心这个了?”
“我现在啊,别的没有,就是钱多。”
上官校长一时语塞,眼神复杂地望着他,心里却觉得祁同伟这话有点夸张。
祁同伟忽然话锋一转:
“校长,您专攻的是电池研发吧?”
上官校长来了兴趣:“你对电池也有需求?”
祁同伟直接回答:
“随着国家电力普及,电池产业会是未来的热门领域。”
“我们公司已经在将电池技术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上官一愣:“农机用的电池?”
祁同伟摇摇头:
“不光是农机,其他代步工具也需要。”
他话锋一转:
“校长,您怎么看禁摩令?”
上官校长立刻收起了原本轻松的神情,他知道,祁同伟不是随口胡说,而是真正在思考长远的发展问题。
校长沉吟片刻:“我看这禁摩令,恐怕很快就要在各大城市铺开了。”
祁同伟点头表示认同:“确实是大势所趋。”
“那问题就来了——”
“那些执行禁摩的城市,怎么解决出行‘最后两公里’的难题?”
所谓“最后两公里”,是指从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站点到目的地之间的短途距离,步行或骑行通常都能覆盖。
在尚未实施禁摩政策的地方,摩托车自然成了最便捷的解决方案。
但如果真的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