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新的航程
凛冽的寒风终于彻底褪去了它最后的锋芒,化作轻柔的、带着泥土和嫩芽气息的春风,悄然拂过汉部落的山谷。积雪消融殆尽,汇入奔流的大河,水量丰沛,推动着工坊区的水轮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轰隆转动。田间地头,人们早已换下厚重的皮裘,穿着单薄的麻衣,在新开垦的广阔土地上忙碌着。铁犁头深深地切入苏醒的大地,翻起黝黑肥沃的墒沟,播种的希望随之落入土壤。
严酷的“巨鹰阴影”纪元第一个冬天,在高度警惕和全力备战中,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部落没有遭受预想中的直接攻击,但那下游如同毒蛇般盘踞的前哨站,以及如石小队不时带回来的、关于巨鹰城邦持续增兵和运输物资的零星情报,始终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一个汉部落成员的心头,使得这个春天带来的喜悦,都掺杂着难以化开的凝重。
然而,生命总能找到绽放的缝隙。在营地边缘,那两片被精心圈护起来的特殊田地里,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
经过一整个冬天的蛰伏和期盼,阳歌亲手播下的那两批来自巨鹰城邦的未知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向这个世界展露出了它们最初的形态。
一种作物率先萌发,嫩苗呈现出两片肥厚的子叶,随后抽出的真叶则带着一种毛茸茸的质感,茎秆纤细却显得颇为强韧。它们成行成垄地生长,绿意盎然,与周围常见的粟苗截然不同。
而另一种作物则显得更为奇特。它的幼苗形态略显陌生,但真正让阳歌和负责照料的老农感到惊讶的是,它似乎在生长过程中,将其周围的土壤变得格外疏松黝黑,仿佛无形中滋养了土地本身。
这一天清晨,阳歌和岩灵再次来到了这片试验田边。坚手和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农也闻讯赶来,众人围在田埂上,对着那一片新绿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首领,你看这毛乎乎的苗子,”一位老农蹲下身,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碰那片毛茸茸的叶片,脸上满是惊奇,“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不像能吃的样子,但这长势倒是喜人。”
坚手更关注的是作物的实用性,他搓着下巴:“这茎秆倒是结实,扯不断。要是长成了能像麻一样剥出纤维来,说不定能织布?要是比麻更软更暖和……”他的眼中开始闪烁起工匠特有的、发现新材料的光芒。
而另一位对土地极其敏感的老农则激动地指着另一片地:“首领,您看这块地!就种了那怪豆子的地!土色明显比旁边的肥!我偷偷挖开一点看了,底下的根须上结着好多小疙瘩!这……这东西莫非能肥地?老天爷,要真是这样,那可是宝贝啊!能救活多少薄田!”
阳歌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屏住呼吸,仔细审视着那两种截然不同的幼苗。
一种,可能带来比麻更优越的纺织材料,意味着未来部落可能拥有更舒适、更保暖的衣物,甚至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贸易资源。 另一种,则可能拥有改良土壤、提升地方的神奇能力,这对于依赖土地生存的部落而言,其战略意义甚至不亚于发现盐矿!
巨鹰城邦带来的,不仅仅是战争和威胁,竟然还隐藏着如此珍贵的、关乎未来发展的钥匙?这是一种讽刺,还是一线超越战争的希望?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欣欣向荣的田地,越过忙碌的族人,投向东南方大河下游的方向。视线仿佛穿透了重重山峦,看到了那座日益坚固的巨鹰前哨站,看到了更远方那个庞大、先进而充满未知的城邦文明。
岩灵默默站在他身边,她的手习惯性地按在腰间的刀柄上,顺着阳歌的目光望去,眼神锐利如初。她看到了丈夫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发现新作物的喜悦,更有一种更深沉的、对未来的思量和忧虑。
“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岩灵轻声问道,打破了沉默。
“不知道。”阳歌缓缓摇头,声音低沉,“可能是希望,也可能是更大的诱惑,引来更猛烈的风暴。”他顿了顿,目光重新落回那一片充满生机的嫩绿上,“但既然在我们手里发芽,就得种下去,看个究竟。”
希望与威胁,如同藤蔓般交织缠绕,在这个春天同时疯狂滋长。部落内部,在水轮、铁犁和贡献制度的推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团结运转着,力量在一点点积蓄。但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拥有青铜军队、水利工程、可能掌握着更多类似眼前这些神奇作物技术的庞然大物。
活过了天灾,赢得了战争,但我们用血汗换来的和平,却像这春天的薄冰,脆弱而短暂。下游的阴影正在不断积聚,阳知道,汉部落的下一场考验,将是与一个真正巨人的对话,或对决。
他深吸一口充满生机的春天气息,转身,不再看那下游的方向,而是面向他的部落,他的族人。
“走吧。”他对岩灵和周围的人说道,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与决断,“春耕不能耽误。坚手,带人多打几把锄头。通知议事会,今晚商议一下,这几片新作物的后续照料和扩大种植的事。”
无论未来是对话还是对决,汉部落能做的,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继续向前,变得更加强大。
新的航程,已然开启。船下是依旧暗流汹涌的未知之水,但船帆已然鼓起,舵手紧握着方向。
第五卷《山吼纪元》,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