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山风开始带上刮骨的寒意。汉部落的重建工作仍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但另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悄然浮现——越冬的衣物。
往年,部落依赖粗糙的兽皮和有限的麻布御寒。兽皮保暖但沉重臃肿,极大影响劳作和行动,且处理不当容易硬化发臭;麻布虽然轻便,却稀疏透风,在凛冽的寒冬中难以单独抵御严寒。老人和孩子每年冬天都是一道难过的坎。
然而,今年与往年不同。营地边缘,那片曾经被阳歌小心翼翼呵护、在战火中侥幸存活的棉田,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一株株半人多高的棉株上,蒴果次第裂开,露出了内部蓬松、洁白的棉絮,如同大地上突然绽放的柔软云朵,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这与周围依旧略显荒凉的重建景象形成了奇特的对比,吸引了许多族人的目光,尤其是妇孺们。
她们好奇地围在田边,指着那从未见过的“白色花朵”,窃窃私语。有人忍不住伸手触碰,感受到那极致的柔软,发出惊讶的轻呼。
“这东西……真能像麻一样织布?”一个老妇人疑惑地捻着一小团棉絮,手感远比粗糙的麻纤维要舒适得多。
“首领说能,那就一定能!”回答她的是一个声音清亮、语气坚定的年轻女子。她叫小纺,是汉部落里最出色的纺织能手,手指灵巧得能捻出最均匀的麻线,织出最细密的麻布。她此刻正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裂开的棉铃中摘取着棉絮,动作轻柔,眼神发亮,仿佛在对待什么稀世珍宝。她的目光不时飘向正在田埂上与坚手讨论着什么的阳歌,那眼神里有倾慕,有敬佩,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深藏于心的温柔。她知道阳歌与岩灵首领的感情,也深知自己的位置,那份懵懂的情愫早已被她悄然转化为无尽的崇拜和追随的动力。她立志要成为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部落贡献力量,这就足够了。
阳歌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用柳条编成的筐篮。“摘的时候要小心,尽量保持棉絮的洁净和蓬松。籽要单独剔出来,明年还能种。”他亲自示范着,动作仔细。小纺认真地看着,学着他的样子,很快便成了采摘的领头人,指挥着其他妇人如何高效收取这“白色的黄金”。
收获的棉花堆积成了一个小雪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将其变成线,再织成布。传统的纺轮和织机是针对麻纤维设计的,对于更短、更软、纤维强度看似不高的棉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阳歌再次陷入了沉思。他凭借记忆,在地上用木炭画出简单的草图,召集了小纺和几个手巧的工匠。
“纺轮效率太低,而且容易拉断棉絮。”阳歌指着草图上的一个机构,“我们需要一个能连续、稳定捻线的家伙……看,这样,一个大轮子,通过皮带带动一个小锭子,手摇大轮,锭子飞快旋转,一只手喂棉絮……”他描述着简易手摇纺车的原理。
小纺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草图,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已经看到了那飞旋的锭子如何将蓬松的棉絮“抽”成连绵不断的细纱。她是懂行的,立刻就明白了这种机构带来的革命性变化。“首领,我……我能试试做吗?”她激动地请求,脸上泛着红晕。
阳歌赞赏地点点头:“当然,你最懂纺织,需要什么零件,让坚手他们配合你打造。”
接下来的几天,小纺几乎泡在了工坊区,与工匠们反复琢磨。阳歌提供了核心思路,但具体的尺寸、比例、零件的磨合,全靠小纺一次次试验。木轮的大小,皮带的松紧,锭子的角度……她着了魔一般,废寝忘食,手上沾满了木屑和油污,眼睛里却闪烁着无比专注的光芒。她想要做出他设想中的东西,想要证明他的想法是对的,想要为他分忧解难。
终于,第一台简陋却结构完整的手摇纺车诞生了。当小纺小心翼翼地摇动大轮,看着小锭子飞速旋转,她将一缕清理好的棉絮凑近锭尖,手指轻轻捻动引导——奇迹发生了!柔软的棉絮真的被均匀地拉细、加捻,变成了一根不断延长的棉线!虽然最初的产品还显得有些粗细不均,但这无疑是成功的第一步!
“成功了!首领!成功了!”小纺几乎是跳着跑去找到阳歌,兴奋得像个孩子,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喜悦和成就感。
阳歌看着那台嗡嗡作响的纺车和上面逐渐成型的棉线,眼中也满是欣慰。他鼓励道:“做得很好,小纺!接下来是改进,让它更稳定,线纺得更匀。还有,织布机也需要调整,棉线比麻线更细更软,筘和综需要更密更灵活……”
小纺用力点头,二话不说,又投入到了对织布机的改进中。她仿佛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所有的热情和智慧都倾注在了这白色的纤维上。很快,一台适应棉线特性的简易水平织机也被改造出来。
第一批收获的棉花,在小纺和她的几个学徒日夜不停的操作下,首先被纺成了粗细不一的棉纱,然后又在那台新织机上,一寸寸地织成了布。
当第一匹略显粗糙、泛着天然微黄、但却无比柔软的棉布从小纺手中诞生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小纺小心翼翼地剪下一小块,双手捧着,递到阳歌面前。她的手指微微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这不仅仅是布,这是心血,是突破,是希望。
阳歌接过那块布,入手的感觉瞬间征服了他。柔软、透气、贴肤,远比硬挺粗糙的麻布要舒适无数倍。他用力揉了揉,韧性也相当不错。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看向小纺和周围期待的众人:“我们成功了!从今天起,汉部落有了自己的棉布!”
欢呼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少了些钢铁诞生的暴烈,多了份温暖人心的喜悦。
如何分配这第一批无比珍贵的棉布?阳歌几乎没有犹豫。
“所有重伤员,每人优先分得足够做一身内衣的棉布!孩子们,每人分得足够做一件贴身小袄的棉布!”他宣布。
命令被执行下去。当那些因伤病而虚弱畏寒的伤员们,接触到那柔软贴身的棉布内衣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触感。习惯了粗硬麻布甚至兽皮摩擦伤口的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舒适”。孩子们的母亲们,用这柔软的棉布为孩子缝制小衣,看着孩子穿上后不再被粗糙衣物磨得哭闹,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一种无声的、温暖的变革悄然发生。人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技术的进步,并不仅仅带来更锋利的刀剑,更能直接地、体贴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小纺站在织机旁,看着一个年轻母亲正用她织出的布为怀中的婴儿比划尺寸,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意。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她回头望去,正好看到阳歌也望向这边,对她投来赞许和感谢的目光。
小纺的脸微微一红,迅速低下头,手指却更加用力地握紧了织机的框架。心中那份无法言说的情感,仿佛都随着经纬线的交织,编织进了这温暖的棉布之中,化作对部落、对他无声的守护与支持。
白色的黄金,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温暖,更是希望的火种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冬天,汉部落将告别纯粹的臃肿和僵硬,第一次拥抱真正的“温暖”。
这种温暖,不同于炉火的炽热,不同于兽皮的厚重,它是一种贴身的、持续的、来自土地馈赠的温柔守护。汉部落的族人,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告别臃肿与寒冷,拥抱一个温暖冬天的希望。
这希望,如同那洁白的棉絮,柔软,却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