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金石为凭,盟约初成
亳都深宫偏殿内的灯火,连续数日燃至深夜。空气中弥漫着墨汁、汗液以及一种无形却异常沉重的博弈气息。绘与仲伯为首的亳邦官员团队,就盟约的每一个字句、每一项条款进行了反复的拉锯、争执、妥协与再确认。勐与厉将军之间则维持着一种冰冷的、互不信任的沉默,偶尔在涉及军事安全的条款上爆发简短而尖锐的交锋。
最终,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推敲与权衡之后,一份以亳邦官方文书格式为主、附有初步汉部落文字译注的盟约草案,终于摆放在了长案之上。羊皮卷轴散发着新墨特有的微臭,其上书写的文字,却承载着两个文明之间脆弱而至关重要的初步共识。
签约仪式被提升至亳王日常理政的一座中型殿宇举行,以示郑重。虽非最初召见的大殿那般恢弘,但依旧庄严肃穆。亳王并未全程参与谈判,此刻却端坐于玉阶之上的宝座,身着相对简洁的玄色常服,冕旒垂面,目光透过珠玉的间隙,平静地俯瞰着下方,彰显着最终裁决者的威严。
绘代表汉部落,仲伯代表亳邦,分别于盟约卷轴之上,用特制的辰砂泥钤印、画押。绘使用的是阳歌授予他的、刻有龙纹与“汉”字符号的玉璜;仲伯使用的则是亳邦司约官的青铜官印。当印泥牢牢压实在皮卷上时,殿内凝滞的空气仿佛才重新开始流动。
盟约核心内容如下:
一、 疆界之定:亳邦正式承认汉部落对目前实际控制区域(大致以龙城为中心,包括已开发的农田、盐矿及主要猎区)的统治权。双方边界以自然山川地貌及特设的石刻界碑为标志,承诺互不侵扰。此条,是汉部落此次出使最重要的政治目标,意味着亳邦在法理上放弃了对其“西陲蛮荒之地”的领土宣称,正式承认了一个平等(至少是形式上)的政治实体。
二、 互市之扩:在原定设想基础上,扩大边境互市规模与范围。除指定集市(最终定于两国控制线之间一处名为“灰岩河谷”的地点)外,允许经过双方认证的商队在一定护卫下,有限度地进入对方境内特定城镇进行交易(汉方可至亳邦边境军镇“西垒”,亳方可至汉方边境新设的“西关堡”)。交易物品清单细化,汉方主要提供“金精”农具、钢制工具、优质盐、棉布、药材;亳方主要提供粮食、青铜器(非兵器)、陶器、漆器、丝绸、珠宝玉器及部分铜锡原料。此条为汉部落打开了稳定获取中原物产的大门,也为亳邦贵族提供了渴望的“金精”制品和奢侈品。
三、 文明之交:此条为绘极力争取并巧妙引入的亮点。汉方获得派遣学者(名额限五人)至亳邦“灵台”(观星台)、“畴官”(历法官署)及“太医署”进行“观摩学习”的权利,主要学习亳邦积累了数百年的天文观测记录、历法推算知识以及医药经验(特别是对南方丛林疾病的治疗)。作为交换,亳方将派遣一个由二十名熟练工匠组成的团队,前往汉部落,为期一年,为汉方“代铸”一批青铜礼器(用于确立汉部落自身的礼制)、大型农具以及水利构件,并“指导”相关铸造技术的应用。此条看似技术交换,实则为汉部落窥探亳邦核心文明成果(尤其是天文历法,关乎“天劫”推算)打开了至关重要的窗口,而亳方所得更多是象征性和实用性的。
四、 兵戈之止:双方郑重立誓,互不主动发起军事攻击。任何一方遭遇第三方攻击时,另一方无义务援助,但需严守中立。禁止向对方之敌提供直接军事援助(特指“金精”武器)。此条暂时为汉部落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间。
盟约以“金石之盟”为名,象征着其如金石般坚固的意愿——尽管双方都心知肚明,这份坚固更多依赖于当下的利益权衡与武力威慑。
仪式结束后,亳王赐下简单的酒水。厉将军面无表情,举杯示意后便一饮而尽,目光扫过勐和绘时,依旧带着毫不掩饰的警惕与寒意。仲伯等文官则显得轻松些许,至少表面上维持了邦交的礼仪。奚仲大匠作特意与坚手交谈了几句,话题依旧围绕着“金精”的奇妙特性,语气中充满了技术者的遗憾与不甘。
绘与勐回到驿馆,屏退左右后,才真正松了一口气。尽管过程艰难,结果也远非完美,但他们确实完成了阳歌交付的最核心使命:在强大的亳邦身边,为汉部落争取到了正式的承认与宝贵的喘息之机。
“他们不会死心的,”勐擦拭着他的钢刀,冷静地说,“尤其是那个厉将军。互市和工匠进来,我们的边防压力会更大。”
“我知道。”绘缓缓卷起那份抄录的盟约副本,眼神深邃,“但这扇门,我们必须打开。灵台的知识,太医署的医案,甚至那些来为我们铸造礼器的工匠…他们带来的,将是比一百车粮食和青铜更宝贵的财富。至于风险…”他抬起头,看向窗外亳都高耸的城墙,“唯有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能让这份盟约,真正变得如金石般坚固。”
他脑海中浮现出大卜偃所提供的星图与那迫近的“天劫”周期。这份看似外交胜利的盟约,实则是为应对那场更大危机而争取到的、至关重要的准备时间。真正的战斗,从未局限于亳都与龙城之间,而是指向了那悬于所有文明头顶的、浩瀚而无情的星空。
使团的首要目标,已然达成。归期,可以提上日程了。但归途,或许并非一路坦途。
第三百六十二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