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索,缓缓走在回农舍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路边的草丛里不时传来虫鸣声。他知道,今日的讨论只是开始,接下来要做的,是将想法落地。回到农舍后,他坐在桌前,借着微弱的烛光,将今日讨论的要点与自己的感悟一一记录下来,准备明日深入村落,开启实践探索的第一步。
第二日清晨,阳光透过窗户纸的缝隙,轻柔地洒在李浩的脸上。窗外鸟儿欢快的啼鸣声,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晨曲。他悠悠转醒,简单洗漱过后,便匆匆踏上了前往周边村落的道路。
踏入第一个村落,一股质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泥土的芬芳混合着淡淡的炊烟味,萦绕在鼻尖。村口几位老人正坐在大树下闲聊,看到李浩走来,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李浩上前,恭敬地作揖:“各位老丈,晚辈李浩,想向诸位了解些村里的情况。”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打量了他一番,缓缓开口:“年轻人,你想知道啥?”“老丈,如今这农忙时节,大伙在生产生活上,可遇到啥难处?”李浩问道。老者叹了口气:“唉,要说难处,这灌溉就是个大问题。村边的那条河,水量越来越少,到了旱季,庄稼都快干死咯。还有这赋税,一年比一年重,收成不好的时候,日子可难过哟。”旁边一位稍年轻些的村民也附和道:“是啊,而且这种子也不咋好,每年产量就那么多,咋折腾都上不去。”李浩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记录着。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中透露出思索的神情。
告别这几位村民,李浩沿着村中的小路继续前行。道路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农舍,偶尔能听到屋内传来的欢声笑语,却也夹杂着几声无奈的叹息。在一处农田边,李浩看到一位老农正弯着腰,仔细地查看庄稼的长势。他赶忙走上前去,说道:“老伯,您好啊,我看您对这庄稼很是上心,想跟您请教些农业技术方面的事儿。”
老农直起腰,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憨厚地笑道:“啥请教不请教的,有啥尽管问。”李浩指着农田里的庄稼,问道:“老伯,您看这庄稼,怎样才能让它们长得更好,提高产量呢?”
老农思索片刻,说道:“这庄稼啊,除了要有好种子,施肥、除草、防虫都很重要。就说这施肥吧,得用合适的肥料,不同的庄稼用的肥料也不一样。还有这除草,得趁早,不然草跟庄稼抢养分,庄稼就长不好咯。防虫也不能马虎,有些虫子厉害得很,一夜之间就能把庄稼咬个精光。”
李浩听得十分入神,不住地点头。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庄稼的叶片、根茎,还不时用手轻轻触摸,感受着土壤的质地。“老伯,那您觉得咱们这儿适合种些别的作物吗?比如一些耐旱的品种。”李浩又问道。
老农挠了挠头:“耐旱的品种,倒也不是没听说过,可咱没种过啊,也不知道能不能行。而且这新作物,万一收成不好,那损失可就大了。”李浩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说道:“老伯,您说的这些对我很有帮助。我想尝试引进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改进种植方法,说不定能提高产量,改善大伙的生活。”老农看着李浩,眼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年轻人,你有这想法是好的,可这风险也不小啊,你可得想清楚咯。”李浩坚定地说道:“老伯,我明白。但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我会小心谨慎的。”
离开这片农田,李浩又走访了村里的其他几处农田,与不同的老农交流。有的老农向他介绍了一些传统的种植技巧,有的则分享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
不知不觉,日已过午。太阳高悬在天空,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李浩感觉喉咙干渴,肚子也饿得咕咕叫。他走进村里的一家小饭馆,简单吃了些饭菜,稍作休息后,又继续投入到调研中。
下午,李浩来到了村子的另一头。这里有一片果园,果农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果实。李浩走进果园,与一位果农攀谈起来。
“大哥,这果园的果子看着长势不错啊,可有啥烦恼?”李浩问道。
果农苦笑着说:“唉,这果子看着是还行,可卖不上价钱啊。贩子来收,给的价格太低,我们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也赚不了几个钱。”
李浩心中一动,问道:“那为啥不自己拉到城里去卖呢?”
果农无奈地摇了摇头:“我们哪有那本事啊,城里人生地不熟的,而且运输也是个大问题,果子在路上坏了,损失更大。”
李浩默默记下这个问题,他在果园里四处查看,发现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果树的叶子上布满了虫洞,果实也因此受到影响。与果农告别后,李浩又来到了村里的手工作坊。这里的工匠们正忙着制作各种手工艺品,有精美的竹编,也有古朴的陶器。
李浩与作坊的师傅聊了起来,了解到他们在原材料采购、销售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困难。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销售价格却难以提高,导致利润微薄。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夕阳的余晖再次洒在这片土地上。李浩拖着疲惫的身躯,但眼神却依旧明亮。他带着满满的收获,准备回到农舍,对这一天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在回农舍的路上,李浩回想着这一天与村民们的交流。他深知,每一个问题都是改革路上的一道关卡,但他也坚信,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
他在心中默默规划着,如何将新的农作物品种引进,怎样改进种植方法,如何帮助村民解决灌溉、赋税、销售等问题。他知道,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回到农舍,李浩点亮油灯,坐在桌前。他将本子摊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问题和建议。他拿起毛笔,开始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改革想法与这些实际情况相结合。
窗外,夜色渐深,万籁俱寂。只有李浩农舍里的那盏油灯,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而坚定的光芒,仿佛在为他指引着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