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世界”的名号如同一股清新的风,迅速吹遍了这片新生国度的每一个角落。它超越了地域和过往的隔阂,以其蕴含的“天下为公”的崇高理念,极大地增强了亿万民众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然而,站在龙城指挥中枢,俯瞰着这个日益壮大的共同体,李默的思绪飞得更远。
“大同”的理念,根植于龙国古老的文化土壤,是其精神内核。但如今生活在这片旗帜下的,早已不仅仅是龙国的后裔。在持续的营救与吸纳中,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幸存者不断加入。他们带来了多样的技能,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色彩。
这个新生的文明,不应该只是单一文化的延续,而应该如同彩虹般,汇聚所有幸存人类的智慧与活力,成为一种更加丰富、更具包容性的崭新文明。
同时,沈渊和周老的团队在对旧时代数据的深度挖掘中,不断揭示着核战前全球科技、艺术、哲学的辉煌成就,也剖析着导致最终毁灭的深刻教训。那些知识遗产和惨痛教训,属于全人类。
“我们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脚下这片土地。”李默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说道,“辐射尘没有国界,变异生物的威胁不分彼此。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星球级的,我们未来的归宿,也必然是这片星空下唯一的家园——地球。”
他提出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构想:
“‘大同世界’,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是我们的灵魂。”
“但在身份认同上,我们需要一个更基础、更宏大,也更能团结所有幸存者的概念。”
他环视众人,说出了那个酝酿已久的词:
“我认为,从今天起,所有生活在‘大同世界’旗帜下,所有认同我们秩序、为我们共同未来奋斗的人,无论他来自何方,曾经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公民。”
地球公民。
这个词,简单,直接,却仿佛拥有一种跨越一切藩篱的力量。
它不再强调起源,而是强调当下共同的生存环境与未来共同的命运。
它意味着责任——对脚下这片伤痕累累星球的修复之责。
它也意味着权利——作为人类文明延续火种,共享发展成果、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个好!”林倩首先表示赞同,“在医疗面前,生命没有区别。我们都是人类,是地球的孩子。”
赵峻点头:“作为大同公民,守护的不是某一寸疆土,而是所有‘公民’的安全与秩序。”
孙思玲眼中闪着光:“净化辐射,让大地重焕生机,这正是我们所有‘地球公民’对星球的救赎。”
连一向粗豪的张彪也挠挠头:“听着就大气!以后出去救人,就说‘我们是地球公民,来接同胞回家!’多带劲!”
共识,再次迅速达成。
于是,一道新的政令与精神指引,从龙城发出,传遍四方:
“‘大同世界’为我们共同的理想与家园。
自此,凡认同此理念,愿遵从此地秩序,为文明复兴贡献力量者,无论前缘,皆为——地球公民!”
“地球公民”的身份认同,如同最细腻的颜料,为“大同世界”这幅宏伟画卷,添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笔。它赋予了这新生文明一种面向所有幸存人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也为未来可能与其他大陆残存文明的接触与融合,埋下了伏笔。
在龙城的中心广场上,那面象征着“大同”理念的旗帜高高飘扬。而在无数“地球公民”的心中,一种更宏大的归属感与使命感正在生根发芽。
他们不仅是在建设一个家园,更是在为整个人类物种,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书写一篇涅盘重生的史诗。
从此,希望驻地成为了历史,“大同世界”与“地球公民”,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所有人共同的名字与荣耀。他们的征途,是修复这颗星球,是重返星空,是延续人类文明那不朽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