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山河》的第四站,深入了云雾缭绕的黔东南腹地,来到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老苗寨。这里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清晨时分,整个寨子笼罩在薄雾中,宛如人间仙境。
新嘉宾宁惠馨和白思亓的加入,让队伍的气氛持续升温。宁惠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拉着当地向导问东问西;白思亓则已经拿出了她的平板电脑,开始记录苗族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渊源。
节目组安排的第一个任务,是探寻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蜡染技艺。他们需要找到寨子里最年长的蜡染能手——阿婆,并学习完成一幅简单的蜡染作品。
阿婆的工坊设在自家吊脚楼的底层,里面挂满了蓝白相间、图案繁复精美的蜡染布匹,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蜂蜡和蓝靛染料的味道。
宁惠馨一进去就惊叹连连:“哇!太漂亮了!这图案,这颜色,绝了!”
白思亓则扶了扶眼镜,仔细观察着图案:“这些几何纹样和自然图腾,很可能蕴含着苗族迁徙的历史和原始的宇宙观……”
沈清梧则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专注地看着阿婆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定的手,如何在白布上用铜刀蘸取热蜡,绘制出流畅而神秘的图案。
学习环节开始。用铜刀绘制蜡纹是核心难点,力度、速度、温度缺一不可。
宁惠馨性子急,下手重,蜡液要么滴得到处都是,要么线条粗得不成样子,急得她直挠头:“哎哟,这比拍打戏难多了!”
白思亓则过于谨慎,线条画得断断续续,生怕出错,反而显得僵硬。她看着自己歪歪扭扭的图案,眉头紧锁,小声嘀咕:“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对称性也差……”
沈清梧深吸一口气,回想阿婆的动作,沉肩运腕,手腕灵活地转动,蜡刀在她手下仿佛有了生命,虽然初学难免生涩,但线条却比另外两人流畅自然许多,勾勒出的传统纹样竟有几分神韵。
阿婆看着她们,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慢慢指导。宁惠馨虽然手笨,但嘴甜,一口一个“阿婆您真厉害”,把老人家哄得开心;白思亓则时不时提出一些关于染料植物和固色原理的学术问题,阿婆虽然答不上来,却觉得这女娃子“有学问”;沈清梧则默默帮阿婆整理着散乱的工具,递上温水,用行动表达尊重。
三个性格迥异的女星,在这间充满古老气息的工坊里,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场面既热闹又温馨。最终,虽然三人的作品都稚嫩,但凝聚了心血和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
第二个任务,是参加寨子的篝火晚会,并学习一段苗族古歌。古歌是苗族口传心授的历史,没有文字记录,全靠歌师传唱,内容包罗万象,从开天辟地到迁徙征战,被誉为“活态史诗”。
夜晚,寨子中央的空地上燃起熊熊篝火,村民们盛装出席。当苍凉而悠远的古歌由年迈的歌师唱响时,仿佛瞬间将所有人带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
宁惠馨听得眼眶微红,低声对沈清梧说:“这调子,听着就想哭,但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白思亓早已打开了录音设备,全神贯注地记录,试图分析其音律和唱腔特点。
沈清梧则闭着眼,静静聆听,感受着歌声中蕴含的悲欢离合与生命韧性,这对她理解角色、沉淀内心有着莫大的助益。
学习环节,三位女星和节目组其他嘉宾一起,跟着年轻的苗族姑娘小伙,一字一句地学唱。歌词是苗语,发音拗口,旋律独特。
宁惠馨放得开,声音洪亮,虽然跑调严重,但气势十足,引得村民们善意地大笑。
白思亓则努力模仿着发音,试图找到音律规律,唱得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沈清梧有着不错的乐感,学得最快,音准也好,她清亮的嗓音融入合唱中,竟意外地和谐动听。
篝火噼啪作响,映照着每个人认真而投入的脸庞。这一刻,没有明星和素人之分,只有对古老文化的敬畏和共同参与的快乐。三人手拉着手,和其他人一起围着篝火跳舞,虽然动作笨拙,但笑容无比真挚灿烂。
晓芸在一旁看着沈清梧和宁惠馨、白思亓相处得如此愉快,看到清梧姐脸上许久未见的、全然放松的开怀大笑,心里也替她感到高兴。她偷偷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冷五,他依旧站得笔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狂欢的人群,确保不会有任何意外。
但晓芸似乎感觉到,冷五那冰冷的视线,偶尔在沈清梧开怀大笑时,会微微停顿那么一瞬。那眼神里没有情绪,更像是一种……确认?确认她是安全的、快乐的?晓芸甩甩头,觉得自己可能又想多了。
在苗寨的这两天,沈清梧不仅深入体验了蜡染和古歌这两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在与宁惠馨、白思亓的互动中,收获了难得的友情和放松。宁惠馨的豪爽像大姐一样照顾着她和白思亓,白思亓的聪慧和偶尔的“书呆子”气也带来了很多乐趣。这种纯粹的工作和交往体验,让她暂时忘却了娱乐圈的纷扰和周家、骆铭带来的压力,心灵得到了真正的滋养和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