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的十二月,寒风如刀,卷着雪沫子抽打在脸上,生疼。陈峰紧了紧身上已经发硬的棉袄,举起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山坳。按照约定的时间,杨靖宇的部队应该就在这一带活动。
\"队长,这鬼天气,杨司令他们能准时到吗?\"赵山河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呵出的白气在胡茬上结成了霜。
陈峰没有放下望远镜,只是轻轻点头:\"杨靖宇将军向来守时。让大家再坚持一下,注意警戒。\"
自从半个月前与杨靖宇部取得联系,约定在长白山深处的这片原始森林会师,陈峰就一直在为这次会面做准备。他深知,在日军日益加紧的\"讨伐\"下,抗日力量必须团结一致,方能在这冰天雪地中求得生机。
林晚秋带着医护队的几个姑娘,正在给战士们分发最后一点炒面。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不少人脸上都带着菜色。她抬头望了望铅灰色的天空,眉头微蹙:\"看这天色,怕是又要下雪了。\"
话音刚落,林子里突然传来三声布谷鸟叫——这是事先约定的信号。陈峰立即回应了两声鸟鸣,随即林中闪出几个身影,为首的是一名身材高大的汉子,穿着打补丁的棉军装,腰间别着一把匣子枪,正是闻名东北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陈峰同志!\"杨靖宇大步上前,紧紧握住陈峰的手,\"终于见到你们了!你们在沈阳周边的战斗,我们都听说了,打得好啊!\"
陈峰注视着这位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将军,发现他比想象中还要消瘦,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透着坚定的光芒。
\"杨司令过奖了,我们只是尽了中国人该尽的本分。\"
两支部队在林中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地汇合。杨靖宇带来了三百多人,虽然装备简陋,但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纪律严明。陈峰的\"铁血义勇队\"虽然只有八十余人,但装备相对精良,战士们也经过严格训练。
短暂的寒暄后,两位指挥官立即进入正题。杨靖宇铺开一张手绘的地图,面色凝重:
\"目前形势很严峻。日军从吉林调来了第二师团的一部,加上伪军李寿山部,总兵力超过五千人,正在对这一带进行拉网式'讨伐'。他们的战术很明确,就是要困死我们。\"
陈峰仔细查看地图,发现日军的确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几个重要的山口都被封锁。
\"粮食和弹药还能支撑多久?\"
杨靖宇叹了口气:\"不瞒你说,部队已经断粮三天了,战士们全靠挖草根、剥树皮充饥。弹药更是所剩无几,平均每人不到五发子弹。\"
这时,一个通讯员急匆匆跑来:\"报告!东面发现日军侦察部队,距离不到五里!\"
杨靖宇与陈峰对视一眼,立即下令部队转移。在齐膝深的雪地里,数百人的队伍悄无声息地向密林深处行进。陈峰注意到,杨靖宇的部队虽然装备极差,但行军极有章法,留下的足迹很快就被后续的战士小心掩盖。
天黑时分,部队在一处隐蔽的山谷扎营。为了不暴露目标,不能生火,大家只能就着雪啃食冰冷的炒面。杨靖宇和陈峰借着微弱的月光,继续研究作战计划。
\"目前我们有两个选择。\"杨靖宇指着地图上的两个点,\"一是向西突围,进入辽西地区,那里日军兵力相对薄弱;二是就地分散游击,利用地形与敌人周旋。\"
陈峰沉思片刻,摇了摇头:\"向西突围正中日军下怀,他们巴不得我们离开长白山根据地。分散游击固然能保存实力,但难以形成有效的打击力量。\"
\"那你的意思是?\"
\"主动出击。\"陈峰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一个日军据点,\"打掉他们的补给站,既解决我们的补给问题,又能打乱敌人的部署。\"
杨靖宇眼睛一亮,但随即又皱起眉头:\"这个据点守军有二百多人,装备精良,还有坚固的工事。以我们现在的兵力火力,强攻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不能强攻,要智取。\"陈峰详细解释道,\"我观察过,这个据点虽然防守严密,但他们的饮水源在据点外的小河边。每天清晨,都会有一个班的士兵护送炊事班去取水。\"
杨靖宇立刻明白了陈峰的意图:\"你是说,在水源处设伏?\"
\"不止如此。\"陈峰继续道,\"我们要伪装成取水队,混进据点。只要打开大门,主力部队就能一举攻入。\"
计划确定后,两支队伍立即进行分工。杨靖宇部队熟悉地形,负责在外围接应和阻击可能到来的援军。陈峰的\"铁血义勇队\"则负责主要的突击任务。
深夜,陈峰挑选了二十名精干队员,进行战前准备。赵山河带人从日军尸体上扒来的军服派上了用场,虽然有些破损,但在夜色掩护下足以以假乱真。
\"记住,进去后不要轻举妄动,一切以我的信号为准。\"陈峰仔细检查每个队员的装备,低声嘱咐道。
林晚秋默默地为每个队员整理行装,当她走到陈峰面前时,欲言又止。陈峰看出她的担忧,轻声道:\"放心,我们会平安回来的。\"
\"一定要小心。\"林晚秋最终只说了这么一句,但眼中的关切胜过千言万语。
凌晨四点,突击队出发了。踩着厚厚的积雪,他们在黎明前抵达了据点外的小河边。按照计划,他们要在日军取水队到达前埋伏好。
天色渐亮,河面上飘着淡淡的晨雾。果然,六点整,据点的大门打开,一队日军士兵护送着几个挑着水桶的伙夫向河边走来。
\"准备。\"陈峰低声下令,队员们屏住呼吸,握紧了手中的武器。
就在日军取水队即将进入伏击圈时,异变突生。据点方向突然传来一阵骚动,紧接着是尖锐的哨声。陈峰心中一沉——暴露了!
只见据点墙头上突然出现了大批日军士兵,机枪子弹如雨点般向河边扫来。原来,日军昨晚抓获了几个当地百姓,严刑拷打之下,有人透露了抗日部队的活动情报。
\"撤退!\"陈峰当机立断,但退路已被封锁。突击队被困在河岸边,处境危急。
千钧一发之际,据点侧面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原来是杨靖宇发现情况有变,当机立断下令强攻,以分散日军火力。
\"队长!趁现在!\"赵山河大喊一声,带队向据点侧面冲去。
激烈的战斗在黎明前的雪地上展开。子弹呼啸,手榴弹爆炸的火光映红了雪地。陈峰带领队员们且战且退,与杨靖宇部汇合。
\"老杨,多谢!\"陈峰喘着粗气,肩头被子弹擦伤,鲜血染红了棉袄。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杨靖宇一边还击一边喊道,\"我们必须立即转移,敌人的援军很快就会到!\"
就在这时,林晚秋带着医护队的姑娘们从后方赶来。她们不顾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包扎伤口。
\"胡闹!谁让你们来的!\"陈峰又急又怒。
\"伤员需要救治!\"林晚秋倔强地回答,手上的动作却丝毫不慢。
在杨靖宇部队的掩护下,大部队开始向深山转移。日军紧追不舍,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雪越下越大,能见度越来越低,这给撤退带来了困难,但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追兵。
傍晚时分,部队终于摆脱追兵,在一处密林中暂时休整。清点人数,这一战牺牲了二十七名战士,伤员多达四十余人。
杨靖宇面色铁青:\"我们中间有叛徒!\"
陈峰沉重地点头。日军显然早有准备,这说明他们的行动计划被泄露了。
\"当务之急是找出内奸,否则我们随时可能被一网打尽。\"
夜幕降临,风雪更大了。战士们挤在一起取暖,轮流站岗放哨。在一顶临时搭起的帐篷里,陈峰和杨靖宇开始了艰难的排查工作。
\"知道这次行动计划的,除了我们两个,就只有各队的骨干。\"杨靖宇列出名单,总共不到二十人。
陈峰仔细审视着每一个名字,这些都是久经考验的同志,他实在不愿怀疑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或许不是主动叛变。\"林晚秋轻声说,\"可能是无意中泄露,或者被敌人窃听了情报。\"
这句话提醒了陈峰。他想起之前几次行动,日军也总是能提前获知他们的动向。如果是有内奸,为什么不早些告密,偏要等到这次?
\"除非...这个内奸是最近才潜入我们中间的。\"陈峰的目光变得锐利。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声枪响。陈峰和杨靖宇立即冲出帐篷,只见哨兵倒在地上,一个黑影正向林中逃窜。
\"追!\"
陈峰和几名战士立即追了上去。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追逐异常艰难。那黑影对地形极为熟悉,左拐右绕,眼看就要消失在密林中。
突然,一声枪响,黑影应声倒地。众人赶到时,发现开枪的是老烟枪。他提着还在冒烟的步枪,脸色阴沉:
\"是张三娃,杨司令部的通讯员。我早就觉得他不对劲。\"
陈峰蹲下检查尸体,从张三娃怀里搜出了一部小型发报机和密码本。显然,他就是日军的间谍。
\"怪不得我们的行踪总是暴露。\"杨靖宇痛心疾首,\"这小子跟了我半年多,没想到...\"
清理了内奸,部队暂时安全了。但粮食问题依然严峻,伤员也需要药品。无奈之下,陈峰决定冒险前往附近的一个山村,那里有他们秘密设立的补给点。
深夜,陈峰带着一个小队悄悄摸进村子。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片废墟。村子被日军焚毁,补给点也被捣毁,只留下几具冻僵的尸体。
\"畜生!\"赵山河一拳砸在烧焦的树干上,眼中喷火。
陈峰沉默地巡视着废墟,在村口的槐树下,他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
\"鬼子...鬼子昨天来的...\"老人断断续续地说,\"他们抓走了年轻人...烧了村子...说是要困死山里的抗联...\"
陈峰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返回营地后,陈峰将情况告知杨靖宇。两位指挥官都明白,目前的处境已经极其危险。
\"为今之计,只有分头行动。\"杨靖宇提出建议,\"我带队吸引日军主力,你带着伤员和医护人员向中苏边境转移。听说那边有我们的同志接应。\"
陈峰立即反对:\"这太危险了!你们弹药粮食都不足,如何吸引敌军主力?\"
\"正因为我们条件艰苦,才更要为你们争取时间。\"杨靖宇语气坚定,\"抗日事业需要延续,你们'铁血义勇队'装备好,训练有素,是东北抗日的希望。\"
两人争执不下,最终决定抽签决定谁去谁留。然而,当陈峰第二天清晨醒来时,发现杨靖宇和他的部队已经悄悄离开,只留下一封信:
\"陈峰同志:见字如面。我等已向蒙江方向转移,必将吸引敌军主力。望你部速向边境转移,保存实力,以图将来。他日若得胜利,勿忘告祭英灵。杨靖宇 顿首\"
陈峰攥着信纸,眼眶湿润。他知道,杨靖宇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们。
\"队长,我们怎么办?\"赵山河红着眼睛问。
陈峰深吸一口气,望向蒙江方向:\"我们不能辜负杨司令的牺牲。传令下去,立即向边境转移。\"
队伍在深山中艰难前行。风雪越来越大,气温骤降。伤员们的状况越来越差,药品已经用完,只能靠意志力硬撑。
第三天,队伍到达了鸭绿江边。只要渡过江,就能到达相对安全的区域。然而,江面已经封冻,对岸情况不明,贸然渡江风险极大。
陈峰派出侦察兵沿江侦察,寻找合适的渡江点。傍晚,侦察兵带回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上游二十里处,发现一支日军部队正在搭建浮桥,看样子是要渡江追击。
\"他们怎么会知道我们的位置?\"林晚秋疑惑地问。
陈峰面色凝重:\"看来,内奸不止一个。\"
话音刚落,营地四周突然枪声大作。日军从三面包围上来,显然早有预谋。
\"中计了!\"赵山河大吼,\"队长,我带人断后,你们快渡江!\"
危急关头,对岸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只见一支部队从对岸杀出,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他们的军装与抗联不同,但战斗勇猛,战术娴熟。
\"是金日成同志的部队!\"有战士认出了对岸的旗帜。
在朝鲜人民军的接应下,陈峰部队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开始渡江。冰面上,子弹呼啸,不断有人中弹倒下,鲜血染红了冰面。
陈峰和赵山河断后,且战且退。就在即将到达对岸时,一颗子弹击中赵山河的胸口,他踉跄几步,重重倒在冰面上。
\"老赵!\"陈峰目眦欲裂,冲过去扶起他。
赵山河口吐鲜血,却勉强露出笑容:\"队长...看来我...我只能送到这儿了...告诉晚秋姑娘...下辈子...我再...\"
话未说完,这位忠诚的战友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对岸,林晚秋眼睁睁看着这一幕,撕心裂肺地哭喊出声。
渡过鸭绿江后,在金日成部队的帮助下,陈峰部队终于暂时安全。清点人数,出发时的八十多人,如今只剩下三十七人。
站在异国的土地上,回望白雪皑皑的长白山,陈峰握紧了手中的枪。他知道,这场战斗远未结束,更多的艰难险阻还在前方。而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总有一天,我们要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