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苏家村,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张婶家的院子里就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李婶,你安的什么心!我家娃咳嗽,你送的什么破药,吃了不仅没好,还浑身起疹子,你是不是故意害他!”张婶抱着怀里哭闹的孩子,眼眶通红,声音里满是愤怒。
李婶站在一旁,脸上又急又委屈,连连摆手:“张婶,你可别冤枉我!这药是我家娃咳嗽时吃剩下的,当时吃了两天就好了,怎么到你家娃身上就出问题了?我怎么会害孩子啊!”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面红耳赤,周围围了不少看热闹的乡亲,有人劝和,有人跟着议论,场面一片混乱。
正在自家院子整理药材的苏清鸢,听到争吵声,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赶了过来。挤进人群,她一眼就看到张婶怀里的孩子——小家伙脸蛋通红,脖子、胳膊上布满了细密的红色疹子,正不停地哭闹,抓挠着皮肤,显然十分难受。“大家先别吵了,孩子还病着,先让我看看!”苏清鸢的声音清亮,瞬间让嘈杂的场面安静下来。
张婶见苏清鸢来了,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抱着孩子走上前:“清鸢姑娘,你快看看我家娃,吃了李婶给的止咳药,就成这样了,这可怎么办啊!”苏清鸢接过孩子,轻轻摸了摸他的额头,没有发烧,又仔细查看了疹子的形态——疹子呈淡红色,分布均匀,是典型的药物过敏症状。她又询问张婶:“孩子吃了药多久出现的疹子?除了哭闹,还有没有呕吐、腹泻?”
“昨天下午吃的药,晚上就开始起疹子,夜里哭了一整晚,也没吐没拉,就是一个劲抓痒。”张婶连忙回答。苏清鸢心里有了数,转头对李婶说:“李婶,你给孩子吃的是什么止咳药?方便让我看看吗?”李婶连忙跑回家,拿来一个纸包,里面装着几包褐色的药粉:“这是镇上药铺买的止咳散,我家娃上次咳嗽,大夫开的,吃了很管用,剩下的我想着扔了可惜,就给张婶家娃了。”
苏清鸢打开纸包,闻了闻药粉的气味,里面含有麻黄、杏仁等成分,这类药材对部分体质敏感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引发过敏。她心里清楚,这不是李婶的错,也不是药有问题,而是两家孩子体质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反应。
“张婶,李婶,你们先别生气,这事不怪李婶,也不是药不好。”苏清鸢一边安抚两人的情绪,一边解释,“每个孩子的体质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吃鸡蛋过敏,有的人吃海鲜没事一样,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李婶家娃体质能适应这止咳散,所以吃了管用,但你家娃体质敏感,对药里的成分过敏,才会起疹子。”
为了让两人更明白,苏清鸢举了个例子:“就像咱们种庄稼,同样的肥料,施在玉米地里长得好,施在蔬菜地里可能就烧苗了,孩子用药也是这个道理,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说着,她从随身的药箱里拿出一小包草药——是提前备好的抗过敏草药,包含防风、荆芥、金银花等,能清热解毒、缓解过敏症状。“我先给孩子敷点药,缓解一下瘙痒,再开个口服的药方,喝两天就能好。”
苏清鸢让张婶打来温水,将草药碾碎,用纱布包好,蘸着温水轻轻擦拭孩子身上的疹子。小家伙感受到清凉,哭闹声渐渐小了下来,抓挠的动作也慢了。随后,苏清鸢又写了一副药方,让张婶去自家药铺抓药,叮嘱道:“这药熬好后,分三次给孩子喝,每次少喝一点,喝完别让孩子吹风,也别吃辛辣、发物。”
安顿好孩子,苏清鸢看着还在互相怄气的张婶和李婶,笑着说:“张婶,李婶也是一片好心,想着帮你家娃治病,只是不知道孩子体质不同;李婶,以后给别人送药,尤其是给孩子送药,最好先问问对方孩子的情况,或者提醒对方先咨询大夫,这样更稳妥。”
张婶听了,脸上的怒气渐渐消散,想起李婶平时经常帮自己照看孩子,心里有些过意不去:“李婶,对不起,刚才我太急了,错怪你了,你别往心里去。”李婶也连忙摆手:“该说对不起的是我,我没考虑到孩子体质不一样,差点害娃受罪,以后我再也不会随便给人送药了。”两人相视一笑,之前的矛盾瞬间烟消云散。
周围的乡亲们看着这一幕,纷纷议论起来:“原来用药还有这么多讲究,以后可不敢随便给孩子乱吃药了。”“是啊,我家上次也是,看邻居家孩子吃退烧药管用,就给自家娃吃,结果娃吐了一地。”苏清鸢见大家对用药常识很感兴趣,便决定借此机会,给乡亲们普及一下用药知识。
她让大家搬来凳子,围坐在院子里,耐心讲解:“首先,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用药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体质和病症。就像咳嗽,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风寒咳嗽要吃温性的药,风热咳嗽要吃凉性的药,吃反了不仅没用,还会加重病情。”她又拿出之前制作的“医术小课堂”手册,翻到用药常识那一页,指着上面的图画说:“大家看,这上面画了不同病症对应的用药注意事项,不清楚的可以多看看。”
“其次,千万别随便借用别人的药,也不能自行加药、减药。”苏清鸢强调道,“每个人的病情轻重、体质都不一样,别人的药剂量、成分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退烧药,三岁孩子和五岁孩子的用量就不一样,加量可能会伤身体,减量又不管用。”她还特意提醒家里有老人和孩子的乡亲:“老人和孩子体质弱,用药更要谨慎,最好先找大夫看,按医嘱用药,别自己随便买药吃。”
有乡亲提问:“清鸢姑娘,那家里备些常用药行不行?比如感冒药、退烧药。”苏清鸢笑着回答:“可以备,但一定要看清保质期,过期的药不能吃。而且用药前最好先咨询我或者镇上的大夫,确定自己的病症适合吃再用。”她还教大家如何辨别药物是否变质:“药片变色、发潮,药水浑浊、有沉淀,都不能用了,赶紧扔掉。”
张婶抱着已经睡着的孩子,笑着说:“多亏了清鸢姑娘,不仅帮娃治了病,还化解了我和李婶的矛盾,教了我们这么多有用的常识。以后我再也不会随便给娃用药了,一定先问你。”李婶也说:“是啊,今天这事给我提了个醒,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多考虑考虑,不能想当然。”
周围的乡亲们也纷纷表示,今天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以后会多注意用药安全。苏清鸢看着大家认真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大家要是还有不懂的用药问题,随时可以来问我,或者参加咱们的‘医术小课堂’,我会经常讲用药常识。”
中午时分,乡亲们渐渐散去,张婶和李婶一起去给孩子抓药,路上有说有笑,比以前更亲近了。苏清鸢站在院子里,看着两人的背影,心里很是感慨——化解一场矛盾,不仅能让邻里关系更和睦,还能让乡亲们学到实用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又在“医术小课堂”上专门开了一节“家庭用药安全”课,详细讲解了常用药的储存方法、用药禁忌、过敏应急处理等知识,还现场演示了如何正确给孩子喂药、如何辨别药物有效期。乡亲们听得格外认真,不少人还做了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当场提问,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几天后,张婶家的孩子彻底好了,疹子全都消退了,又恢复了往日的活泼。张婶特意带着孩子和一篮子鸡蛋,来到苏清鸢家道谢:“清鸢姑娘,谢谢你救了我家娃,还让我和李婶和好如初。这鸡蛋你一定要收下,是我的一点心意。”苏清鸢笑着收下鸡蛋,叮嘱道:“以后照顾孩子,要是有什么不舒服,随时来找我。”
看着孩子蹦蹦跳跳的样子,苏清鸢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希望通过一次次的讲解和帮助,让乡亲们都能掌握正确的用药常识,减少因用药不当带来的伤害,让苏家村的邻里关系更和睦,让每个人都能健健康康地生活。夕阳下,苏清鸢收拾好“医术小课堂”的手册,心里充满了坚定——她会一直把用药常识普及下去,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