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早市总是热闹非凡,各色摊贩的吆喝声、百姓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油条、包子的香气。苏清鸢提着竹篮,穿梭在人群中,今天她要采买制作中成药所需的甘草、陈皮,还要给陈先生挑选些上好的宣纸——先生教明轩、明玥读书时,用的还是粗糙的草纸,她想着换些好纸,让弟妹们写字更顺手些。
刚走过街角的粮油铺,一阵稚嫩的读书声吸引了她的注意。“人之初,性本善……”声音断断续续,却带着认真劲儿。苏清鸢循着声音望去,只见不远处的老槐树下,围着几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一个老者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写字,正逐字逐句地教孩子们读《三字经》。
那老者约莫六十岁年纪,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打了好几块补丁的青色长衫,头发花白,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束着,脸上布满皱纹,却难掩眉宇间的儒雅气度。他的手指干枯,却灵活地握着树枝,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有力,讲解时眼神专注,仿佛周围的喧嚣都与他无关。
“先生,这个‘性’字怎么读呀?”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仰着小脸,好奇地问。
老者笑着放下树枝,耐心地说:“这个字读‘xing’,‘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你们要记住,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都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跟着老者大声读了起来。苏清鸢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在这乱世中,竟还有这样清贫却坚守初心的人,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教穷苦孩子读书识字。
这时,旁边卖茶水的老婆婆看到苏清鸢,笑着打招呼:“姑娘,你也来看柳先生教孩子呀?这柳先生可是个好人,虽然日子过得苦,却天天来这儿教孩子们认字,还不收一分钱。”
苏清鸢心中一动,问道:“婆婆,您认识这位柳先生?他是什么来历呀?”
老婆婆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说:“这柳先生可了不起,前几年还是京城的秀才呢!听说他学问好,本来能考个好功名,可不知道怎么回事,落榜后家里又遭了变故,家产都没了,老伴也走了,他无儿无女,就流落到咱们青溪这边,平时靠给人抄书、写对联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苏清鸢愣住了——没想到这落魄老者竟是京城来的秀才,难怪气度不凡,讲解起书本内容来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她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陈先生只教明轩和明玥两个人,若是能请柳先生也来帮忙,不仅能让弟妹们多一个学习的机会,还能让更多穷苦孩子有书可读,岂不是两全其美?
想到这里,苏清鸢整理了一下衣服,提着竹篮走了过去。此时孩子们已经散去,柳先生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树枝上的泥土拂掉,仿佛那不是一根普通的树枝,而是珍贵的毛笔。
“柳先生您好,晚辈苏清鸢,冒昧打扰了。”苏清鸢躬身行礼,语气恭敬。
柳先生抬起头,看到苏清鸢,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随即温和地说:“姑娘不必多礼,不知姑娘找老朽有何事?”
“晚辈刚才看到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心生敬佩,所以过来打个招呼。”苏清鸢笑着说,“晚辈听旁边的婆婆说,先生是京城来的秀才,学识渊博,晚辈正好有件事想请教先生,不知先生是否有时间?”
柳先生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姑娘有话但说无妨,老朽现在无事。”
苏清鸢指着不远处的茶馆,说:“先生,咱们去茶馆坐坐吧,晚辈请您喝杯茶,慢慢说。”
柳先生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那就多谢姑娘了。”
两人走进茶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苏清鸢点了一壶热茶和两碟点心,推到柳先生面前:“先生,您快尝尝,这是咱们县城有名的茉莉花茶,点心也是刚做的,还热乎着。”
柳先生看着桌上的茶点,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这几年流落他乡,日子过得清贫,很少能像这样安稳地喝杯热茶、吃块点心。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说:“姑娘有心了,不知姑娘想请教老朽什么事?”
苏清鸢放下茶杯,认真地说:“先生,晚辈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年纪还小,晚辈想请先生教他们读书。晚辈知道先生日子过得不易,若是先生愿意,晚辈每月给先生五两银子作为束修,还会给先生准备一间宽敞的住处,保证先生衣食无忧。另外,晚辈还想在镇上办一个小小的学堂,让那些穷苦孩子也能免费读书,若是先生愿意主持学堂,晚辈会另外再给先生添两两银子月钱,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柳先生愣住了,他看着苏清鸢,眼中满是惊讶。他流落青溪这么久,见过不少有钱人,却从未有人像苏清鸢这样,不仅愿意请他教书,还想办免费学堂让穷苦孩子读书。他沉默了片刻,声音有些沙哑地说:“姑娘,你……你为何要这么做?办免费学堂要花不少银子,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你图什么?”
“晚辈不图什么,只是觉得,读书能改变命运,尤其是那些穷苦孩子,他们更需要读书的机会。”苏清鸢认真地说,“晚辈小时候家里也穷,没能好好读书,现在有能力了,就想帮那些和晚辈一样的孩子。先生学识渊博,若是能主持学堂,肯定能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这不仅是孩子们的福气,也是咱们青溪镇的福气。”
柳先生看着苏清鸢真诚的眼神,心里泛起一阵暖流。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立志要教书育人,让更多人读书识字,可后来因为落榜和家道中落,这个志向渐渐被现实磨灭了。如今苏清鸢的提议,又让他重新燃起了教书育人的热情。
“姑娘,老朽多谢你的好意。”柳先生放下茶杯,语气坚定地说,“束修和月钱姑娘看着给就好,住处也不用太宽敞,能遮风挡雨就行。只要能让孩子们读书,能让老朽重新教书育人,老朽就心满意足了。”
苏清鸢喜出望外:“太好了!谢谢先生!晚辈这就去安排学堂的事,争取尽快让孩子们入学。先生要是不嫌弃,今天就可以跟晚辈回青溪镇,晚辈已经给先生准备好了住处。”
柳先生点了点头:“那就叨扰姑娘了。”
吃过茶点,苏清鸢先带着柳先生去采买了些生活用品,又去书店买了些《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籍,然后才带着柳先生坐上马车,返回青溪镇。
回到青溪镇后,苏清鸢先把柳先生领到提前准备好的住处——那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小院,就在药膳坊附近,院里种着几棵果树,屋里家具齐全,被褥都是新做的,干净又舒适。
“先生,您看这住处还满意吗?要是有什么需要的,您尽管跟晚辈说。”苏清鸢笑着说。
柳先生走进屋里,看着干净整洁的环境,眼中满是感动:“姑娘想得太周到了,这住处比老朽想象的好太多了,老朽很满意。”
安顿好柳先生后,苏清鸢又带着他去见了陈先生。陈先生听说柳先生是京城来的秀才,学识渊博,还愿意主持免费学堂,很是开心,当即表示愿意和柳先生一起教孩子们读书,两人分工合作——陈先生教年纪稍大的孩子,柳先生教年纪小的孩子。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忙着筹备学堂的事。她把药膳坊旁边的一间闲置的院子收拾出来,作为学堂,又请人把院子里的空地平整好,搭了几个简易的木棚,摆上桌椅,还在院子里种了些花草,让学堂看起来更温馨。
学堂筹备好的消息传开后,青溪镇的百姓们都很开心,纷纷带着孩子来报名。不到三天,就有三十多个孩子报名入学,最小的才五岁,最大的已经十二岁。
开学那天,苏清鸢特意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套新的笔墨纸砚,还请了周伯昌来主持开学仪式。柳先生和陈先生穿着整齐的长衫,坐在学堂的正前方,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笑脸,眼中满是欣慰。
“孩子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在这里读书了。”柳先生站起身,声音温和却坚定,“读书不仅能让你们认识更多的字,还能让你们明白更多的道理。希望你们能珍惜这个机会,勤奋好学,将来做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用的人。”
孩子们齐声回答:“我们知道了,谢谢先生!”
苏清鸢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办免费学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会帮助更多的孩子读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学堂的院子里,映得孩子们的笑脸格外明亮。柳先生和陈先生正在给孩子们上课,读书声朗朗,飘出院子,回荡在青溪镇的上空。苏清鸢看着这一切,嘴角微微上扬——她知道,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