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入秋,燕云的田野彻底变了颜色。玉米秆上挂着金灿灿的棒子,外皮都晒得发脆,剥开就能看到饱满的玉米粒,像一排排金黄的牙齿;高粱穗子沉甸甸地垂着,红得像火,风一吹就晃悠悠地响,连空气里都飘着粮食的甜香。眼瞅着作物都熟到了家,萧玦和苏清鸢没敢歇着,提前半个月就开始部署“秋收保障计划”——就怕忙中出乱,让辛苦种出来的粮食糟蹋了,或者百姓忙活一场却没拿到实在好处。
燕云村里不少人家有难处:有的老人手脚不利索,自家几亩地的玉米看着熟了,却连掰棒子的力气都没有;有的年轻小伙出去打工还没回来,家里只剩媳妇和孩子,根本扛不动装满粮食的麻袋。萧玦知道后,就跟各村的村老商量,让每个村都成立“秋收互助组”——村里的壮劳力凑到一起,先帮老弱病残的人家收割,等帮完别人,再一起收自家的。
蓟州李家村的互助组一成立,村里的年轻小伙李二柱就第一个报名了。他力气大,扛着麻袋能跑,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几个人去帮张老汉家收玉米。张老汉今年七十多了,儿子在外地做学徒,家里就他一个人,看着地里的玉米熟得耷拉了头,急得饭都吃不下。互助组来的那天,李二柱带着人,有的掰棒子,有的装麻袋,有的扛着往家里运,不到一天就把三亩玉米全收完了。张老汉在旁边看着,手里攥着刚煮好的玉米,非要塞给大家:“娃们快吃,甜着呢!要不是你们,我这玉米不知道要烂在地里多少!”
不光是帮着收割,互助组还管“送粮到家”。村里的王婶家只有她和十岁的女儿,收完的玉米棒子堆在田里,根本运不回去。互助组的人就推着独轮车,一趟趟把玉米运到王婶家的院子里,还帮着摊开晾晒,怕捂坏了。王婶感动得直抹眼泪:“以前秋收总怕没人帮忙,今年有了互助组,啥心都不用操了!”
粮食收回来,得有地方放才行。要是粮仓漏雨、有老鼠,好好的粮食就得发霉、被啃,那可就白忙活了。苏清鸢提前让人去各州县检查粮仓,该修的修,该清的清,一点都不含糊。
蓟州的主粮仓有几十年历史了,屋顶有些地方漏雨,墙角还被老鼠打了洞。工匠们来了之后,先把粮仓里的旧粮食、杂草全清出去,然后爬上屋顶,用新的瓦片把漏雨的地方盖严,又在墙角下挖了沟,填上石灰和碎石,防止老鼠再打洞。粮仓里面,还特意架起了木架子,让粮食离地面远一点,避免受潮。除了修粮仓,还准备了一大堆工具——新的麻袋、木锨、扫帚,连装粮食的陶罐都洗得干干净净,就等新粮食进来。
村里的百姓也跟着收拾自家的小粮仓。张老汉家的粮仓在院子角落,他拿着扫帚把里面的灰尘扫得干干净净,又在地上铺了一层干稻草,还把去年剩下的防虫药包挂在梁上,嘴里念叨着:“今年粮食多,可得把粮仓收拾好,别让虫子给糟蹋了。”
粮食收下来,最关键的是能卖个好价钱。往年总有些粮商趁秋收的时候压价,百姓们急着卖粮换钱,只能吃亏。萧玦早早就把燕云的粮商召集到一起,跟他们约好:今年的粮食收购价,玉米每石不能低于五钱银子,高粱每石不能低于四钱五分,谁要是敢压价,就不让他在燕云收粮。
粮商们一开始还想讨价还价,说“今年遭过旱灾,粮食质量说不定不好”。萧玦就让人把刚收的玉米、高粱搬过来,当着他们的面剥开玉米棒子,颗粒饱满;又把高粱米煮了,尝着又香又糯。粮商们一看粮食质量这么好,又怕失去燕云的生意,就都答应了定好的价格。
百姓们知道后,都放了心。村里的李大叔家收了二十石玉米,按约定的价格能卖十两银子,他笑着说:“往年粮商最多给四钱五一石,今年能多卖一两银子,够给娃买两身新衣服了!”
粮食收完,地里剩下的玉米秸秆、高粱秆,以前百姓们要么一把火烧了,要么就扔在田里,又污染空气,又浪费。苏清鸢看到后,就跟大家说:“这些秸秆可不是废料,能当饲料喂牛羊,还能埋在土里当肥料,比烧了强多了!”
她让人先在村里做示范:把玉米秸秆切成小段,混上麦麸,煮熟了喂牛,牛吃得特别香;又把高粱秆粉碎了,撒在田里,再翻到土里,说这样能让土壤更肥沃,明年种庄稼长得更好。百姓们一看这办法管用,都跟着学。
李二柱家养了两头牛,以前冬天总愁没饲料。今年他把收完的玉米秸秆全切成小段,晒干了储存起来,还跟村里的人换了些高粱秆,混在一起喂牛。牛吃得壮实,毛都发亮。他笑着说:“以前觉得秸秆没用,现在才知道是宝贝,不仅省了买饲料的钱,牛还长得好!”
田里的秸秆也不再被焚烧了。百姓们把秸秆粉碎后撒在地里,有的还堆成垛,等腐熟了再运到田里当肥料。往年秋收后到处都是烧秸秆的烟,今年却干干净净,空气都清新了不少。
等到秋收正式开始,燕云各地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田里,人们弯腰掰玉米、割高粱,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特别热闹;路上,推着独轮车、赶着牛车送粮食的人络绎不绝,车上的玉米棒子、高粱穗子堆得像小山;院子里,家家户户都摊着晾晒的粮食,金黄一片,连猫都喜欢趴在粮食堆旁边晒太阳。
萧玦和苏清鸢也常去村里看秋收。有一次,他们来到王大伯家,王大伯正和儿子一起把晒干的玉米往粮仓里装。粮仓已经装了大半,金灿灿的玉米堆得冒了尖。王大伯看到萧玦,放下手里的木锨,笑得眼睛都眯了:“王爷,您看!今年虽然遭了旱灾,可在您的带领下,收成比去年还多!这粮仓都快装不下了,我还得再搭个新的!”
苏清鸢走过去,拿起一粒玉米,放在手里掂了掂,笑着说:“今年的玉米颗粒真饱满,磨成面做饼子肯定香。”王大伯连忙说:“是啊是啊!等磨了新面,我先给王爷和王妃送点尝尝!”
夕阳西下的时候,村里的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飘着饭菜的香味和粮食的甜香。百姓们坐在院子里,看着满院的粮食,聊着今年的收成,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粮仓里的粮食堆得满满的,不仅装着今年的收成,更装着百姓们对明年的期待——有了这些粮食,冬天不怕饿肚子,明年还能多种些庄稼,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萧玦和苏清鸢走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心里也暖暖的。他们知道,秋收的保障计划没白做,百姓们的辛苦没白费。只要把百姓的事放在心上,跟百姓一起努力,燕云的日子就会像这满仓的粮食一样,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