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6日清晨,西北交大的校园褪去了考前的紧绷,处处是考完试的轻松与归心似箭的急切。男生宿舍里,马志强正忙着打包行李,帆布包被衣物塞得鼓鼓囊囊;阿布把诗集塞进书包,嘴里念叨着“终于能回新疆吃抓饭了”;王建军则背着球袋,打算先去球场打最后一场球,再赶下午的火车。
秦宇轩也在收拾东西,却比其他人多了几分急切——他得赶在7月7号前回到兴县家中,四姐秦宇梅7、8、9号就要高考,他想陪在姐姐身边。“我得先去面馆跟徐叔说一声,上午就走。”他对着宿舍几人说。
“这么急?不等成绩出来了?”马志强抬头问。
“成绩晚几天看没事,我四姐高考重要。”秦宇轩把几件换洗衣物叠好,又小心翼翼地把家书和数学竞赛证书放进贴身口袋,“你们到家了记得报平安。”
南小巷的老徐家面馆里,徐建国正忙着招呼客人,见秦宇轩背着帆布包进来,立刻明白过来:“要回兴县陪你四姐高考了?”
“嗯,7号就开考,得赶回去。”秦宇轩帮着端了碗面,“徐叔,店里的账我都记在本子上了,采购量按之前的公式算就行,有问题您托人给学校捎信就行。”
徐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从抽屉里拿出一叠钱:“这是这个月的分成,你拿着路上用,再给你四姐买点麦乳精补补。”秦宇轩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暗下决心,等暑假回来一定多帮衬店里。
告别徐叔,秦宇轩直奔火车站。兴县离西安才45公里,虽说是慢火车,一个多小时也能到。售票窗口没排多久队,他就买到了上午十点去兴县的火车票,攥着票根,心里的期待越发真切。
火车缓缓驶出西安站,窗外的关中平原风光掠过眼前,绿油油的麦田连成片,带着泥土的清香飘进车窗。秦宇轩靠在座位上,脑海里全是四姐的模样——想起离家时姐姐拽着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追问“大学课堂是什么样的”,想起家书里母亲说她“每天在煤油灯下学到后半夜”,他从包里拿出自己的课堂笔记,细细圈出重点,想等回家后给四姐讲讲答题思路。
不到一个半小时,火车就抵达了兴县站。秦宇轩背着包快步走出站台,远远就看见父亲站在路口,手里推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轩儿!”父亲笑着迎上来,接过他的包绑在车后座,“你妈在家炖了鸡汤,说给你俩补补脑子。”
骑车回家的路上,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你四姐这阵子拼得很,模拟考全县第三,却不让我们跟你说,怕分你的心。”秦宇轩听着,心里又暖又酸——姐姐和自己一样,都在为了“考大学”这个目标拼尽全力。
推开家门,鸡汤的香味扑面而来。四姐秦宇梅正坐在炕桌边刷题,抬头见他回来,手里的笔“啪”地掉在桌上,眼睛瞬间亮了:“哥!你咋回来了?”
“回来陪你高考。”秦宇轩放下包,把笔记本递过去,“这是我整理的重点,你看看有没有能用的。”
母亲端着盛鸡汤的瓷碗从厨房出来,眼眶微红:“回来就好,快洗手吃饭,汤都炖俩小时了。”
晚饭时,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聊着各自的近况。秦宇轩说起西安的大学生活,说起老徐家面馆的变化,说得父母和四姐连连惊叹;四姐也说起复习时的难点,秦宇轩趁机给她讲了些考试技巧:“别慌,就像我帮徐叔算食材成本似的,按步骤拆难题,把会的都写对,肯定没问题。”
夜里,秦宇轩躺在熟悉的土炕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心里格外踏实。从西安的校园到兴县的小院,从兼顾学业与面馆到陪姐姐备战高考,这半年的奔波与成长,都在家人的笑语里有了温暖的落点。
1978年7月7日清晨,秦宇轩骑着父亲的自行车,载着四姐往考点赶。晨光洒在乡间小路上,车轮碾过路面的石子,发出细碎的声响。到了考点门口,看着四姐走进教学楼的背影,他站在老槐树下,心里默默祝福。他知道,此刻的考场里,装着四姐的梦想;而远方的西安,面馆的烟火、校园的书香,还在等着他开启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