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轩深知,区域协同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坐等别人上门。在省内统一思想、夯实基础的同时,必须主动走出去,将合作的诚意与具体的方案,带到潜在的合作伙伴面前。他的第一站,选择了与陕东省产业互补性强、且主要领导素有改革开拓之名的中原省。
出行前,秦宇轩做了周密准备。他不仅仔细研究了中原省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产业规划,还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中原省委书记郑泽天、省长李立峰的施政风格和个人特点。他带去的不是空泛的倡议,而是一份精心准备的《陕东-中原重点领域协同创新先行先试行动计划(建议稿)》,里面明确了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技术、能源化工精细化三个领域的合作切入点、平台共建模式和初步的利益分配设想。
中原省委书记郑泽天的办公室,风格简洁而庄重。郑泽天本人年近六十,面容清癯,眼神锐利,握手时能感受到一股沉稳的力量。
“宇轩省长,久仰了。你在陕东搞的‘强基铸魂’,动静不小啊。”郑泽天开门见山,语气听不出褒贬,示意秦宇轩落座。
“郑书记过誉,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尽力而为。”秦宇轩姿态放得很低,他将带来的计划书双手递上,“陕东底子薄,想要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不被落下,光靠自己不行,必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中原省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健全,是我们学习和对标的榜样。这次来,主要是带着学习的态度,也是想探寻一下,我们两省之间,有没有可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个区域创新增长极。”
他没有一开始就大谈特谈自己的方案,而是先表达了对中原省的尊重和学习之意,这赢得了郑泽天初步的好感。
郑泽天翻阅着计划书,看得很仔细,偶尔就某个具体细节提问,秦宇轩均对答如流,数据、案例信手拈来。
“计划做得很有诚意,也很有针对性。”郑泽天合上计划书,看着秦宇轩,“不过,宇轩省长,跨省协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利益怎么平衡?矛盾怎么协调?省里省外,不同的声音怎么处理?这些都是现实问题。”他提到了几年前中原省与另一个省份尝试合作一个大型水利项目,最终因地方利益纠葛而搁浅的教训。
秦宇轩认真倾听,然后诚恳回应:“郑书记您说的都是金玉良言,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我们的初步考虑是,建立三层推进机制。一是高层定期会晤,像您和我省王伯龄书记、袁为民省长这样的层面,把握战略方向,裁决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省级协调领导小组和常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沟通和矛盾调处;三是在具体项目上,推行‘双牵头’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同时引入市场化契约和仲裁机制,减少行政干预。”
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们设想中的协同,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研发合作、市场共享、产业链互补。比如,我们陕东在能源化工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但市场规模有限;中原省市场广阔,但产业升级需要新技术赋能。我们可以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共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共享知识产权,市场则面向全国甚至全球。这样,就不是谁占了谁的便宜,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
秦宇轩的务实态度和清晰的思路,显然打动了郑泽天。他沉吟片刻,说道:“理念是好的,关键看落实。这样吧,这份计划书我留下仔细看看。你可以先和我们立峰省长具体谈谈,省政府那边主要负责执行。如果你们双方能谈出更具体的合作框架,拿到省委常委会上讨论,也就有了基础。”
与省长李立峰的会谈则更为具体和直接。李立峰是技术干部出身,作风务实,对经济数据极其敏感。
“宇轩省长,你们这个基金的想法很有新意。”李立峰对“陕东强基产业发展基金”表现出浓厚兴趣,“不过,既然是区域协同,基金是否可以考虑引入我们中原省的资本参与?甚至,我们两省是否可以联合发起一个更大规模的区域协同创新基金?”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也体现了中原省参与合作的诚意和远见。
“立峰省长的提议非常好!”秦宇轩立即表示赞同,“基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正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重点。如果中原省的优秀企业和资本愿意加入,我们求之不得。至于联合发起更大规模的基金,这需要两省财政、金融监管部门深入对接,设计好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我们可以把这一点作为后续谈判的重点方向。”
双方团队随后进行了整整一天的专业对接。就三个先行先试领域的具体合作项目、平台建设选址、人才共享机制、税收利益分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虽然在一些细节上存在分歧,但整体氛围是积极和建设性的。会谈结束时,双方同意成立联合工作组,由两省发改委牵头,在一个月内拿出首批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联合基金筹建的基本框架。
秦宇轩在中原省的积极活动,很快通过某种渠道传回了陕东。
赵宏达在听取有关汇报后,只是冷冷一笑:“步子迈得倒是快,就怕根基不稳,摔得更惨。跨省合作,牵扯多少利益?到时候矛盾爆发,看他如何收场。”他指示手下,继续“密切关注”,特别是注意收集合作推进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和“负面反应”。
孙德海则在一次私下场合感叹:“秦省长这是要搞大合唱啊,可惜,家里的调子还没统一,就急着去指挥外面的乐队了。到时候这边资金跟不上,或者哪个环节掉了链子,丢的可是我们陕东的脸面。”
这些议论,秦宇轩或多或少有所耳闻,但他无暇他顾。中原之行的初步成功,给了他更大的信心和动力。他知道,叩开第一扇门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门需要他去敲,更多的坚冰需要他去破。
在返回陕东的专车上,他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中原大地,对随行的周亦菲说道:“看到了吗?只要我们的方案足够扎实,诚意足够真切,总能找到朋友。一个中原省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去西山省,去河洛省……要把‘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朋友圈,越做越大。只有当我们汇聚起足够的力量,形成浩荡之势,那些躲在暗处放冷箭的人,才会真正感到畏惧。”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这场由他主动发起的叩门之旅,正在悄然改变着陕东省乃至更大区域的发展格局。而风,起于青萍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