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营地的清晨依旧在有序的忙碌中开启,但一股不同于往常的紧张气氛,正随着数骑从东面疾驰而来的信使而悄然弥漫。
吕布刚巡视完粥棚,查看完新增流民的安置情况,贾诩从安邑派来的心腹信使便已抵达,呈上了加密的文书。
吕布屏退左右,在临时充作中军帐的大棚内拆看。信是贾诩亲笔,内容详实而冷静。首先再次确认了徐州战局依旧焦灼,曹操短期内难以抽身,但荀彧在兖州的排查收紧迹象明显。其次,河内方面,陈宫已全面接手政务,与李肃配合,内部整顿和反渗透工作进展顺利,张扬配合度尚可。随后,文和重点阐述了关于匠作营的考量。
他的观点与吕布不谋而合:洛阳经营并非短期之功,且地处四战之野,未来发展必赖技术之力。弘农郡的匠作营虽隐秘,但规模已显不足,且距离洛阳新中心略远。骊山旧匠作营(和原董卓遗产秘密基地)虽设施完善且隐蔽,但位于更西方的骊山,物资输送和与洛阳新区的联动更为不便。
贾诩的建议是:拆分匠作营。将核心的、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尤其是马具的最终组装调试、新型号研发试验单元,以及最可靠的核心大匠,逐步、秘密迁移至洛阳附近,寻找一处更为隐蔽安全的新址(如洛阳周边某处山谷或废弃坞堡)重建。而骊山旧址,则转为原材料初步加工、常规兵器修复、以及大规模量产相对成熟装备(如已定型的马镫、马蹄铁)的基地。如此,既可保障核心技术靠近中枢、便于吕布直接掌控和需求反馈,又能利用骊山的基础进行大规模生产,还分散了风险。
吕布看完,深以为然。贾诩思虑周详,此举确是长远之计。他立刻批复,同意贾诩的方案,授权其全权负责选址、迁移事宜,并强调务必保密,迁移过程需派重兵护卫,确保万无一失。
命令写完,用火漆封好,令信使即刻返回安邑。
信使刚走,高顺便如往常一样,前来汇报晨间巡营情况。陷阵营主将神色冷峻,一丝不苟地禀报了营地警戒、流民劳作秩序、以及周边侦哨反馈无异动等事项。
吕布听完,将贾诩来信中关于匠作营迁移的部分告知了高顺。
“伯平,文和之策,乃固本之举。新匠作营之安危,关乎我军未来战力核心。”吕布看着高顺,“迁移之事,文和统筹,然新址选定后,其防务至关重要,非可靠之人不能胜任。我意,待新址确定,前期由你亲自前往规划布防,制定安保条例,派驻可靠士卒。洛阳营地这边,暂由副将负责,你需尽快往返,确保两处无虞。”
高顺没有丝毫犹豫,抱拳沉声道:“诺。顺必竭尽全力,确保匠作营万无一失。”他明白那些奇巧马具的价值,更明白主公对此事的重视。让他负责最核心的安保环节,是对他最大的信任。
“甚好。”吕布点头,“此事机密,除文和及执行人员外,不得外泄。新址防务规划,你要多用些心思,明哨、暗哨、巡逻路线、应急预案,皆需考量周全。”
“顺明白。”高顺言简意赅,眼中已开始思索布防细节。
处理完这件关乎未来的要务,吕布的心思重新回到眼前的洛阳。他带着高顺,再次走向那片忙碌的废墟。
经过数千人连日不休的清理,核心区域的景象已大为改观。大片大片的瓦砾被清除,露出原本的地基和街道轮廓。一些特别坚固的残垣断壁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稍加修整,便能作为新城墙或重要建筑的基座。流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劳作,号子声依旧响亮,但脸上已少了最初的绝望,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
吕布站在一处稍高的台基上,望着这片初显轮廓的土地。四千流民,如同涓涓细流,正在一点点冲刷、重塑着这座死亡的巨城。而远在骊山和即将迁来的匠作营,则如同隐藏在地下的根须和脉络,默默为这株新苗输送着超越时代的力量。
“伯平,你看,”吕布指着下方,“现在看,只是清理废墟。但不久之后,这里会立起营房、作坊、校场、乃至市集。洛阳,会活过来。”
高顺顺着吕布所指望去,冷硬的脸上似乎也有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他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劳作,更是主公话语中勾勒出的那个未来。一个拥有坚实根基和利器的未来。
“需要时间,和更多的投入。”高顺客观地说道。
“不错。”吕布深吸一口气,“时间,我们正在争取。投入……”他想起河东源源不断的盐利和骊山秘库的财富,心中稍定,“也会持续不断。最重要的是,方向没错。”
就在这时,一名小校跑来禀报:“将军,东面来了一队车马,约有百余人,打着河内郡的旗号,押送一批粮秣和木材前来,说是奉张太守和陈先生之命。”
吕布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陈宫的动作很快,河内的支援已经到了。
“让他们进来,清点入库。带队的军官带来见我。”
支援的物资,骊山即将迁来的技术根基,忠诚可靠的将领,还有这四千充满求生欲望的人力…这一切,正在这古老的废墟上,缓慢却坚定地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凛冬虽寒,但春日的生机,似乎已在这片土地上悄然萌动。而那支前往骊山接收指令、准备执行迁移任务的精锐小队,也已悄然出发,带着秘密,向西消失在寒冷的官道尽头。技术的铁流,即将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注入这片渴望新生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