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寒意,悄无声息地渗透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对于“钉刺”科技的每一位成员而言,这个秋天所带来的,远不止是天气的转凉,更有一股来自商业战场上凛冽的、充满针对性的寒流。这股寒流的源头,直指雄心勃勃的“寰宇资本”,以及其幕后那位深谙资本运作、手段老辣的掌舵人——徐天。
徐天的进攻,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甫一开场,便是迅疾而猛烈的快板,不留丝毫喘息之机。在他的一手推动下,“寰宇”产业赋能事业部正式挂牌成立,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部门的建立,更是一个明确的战略信号:寰宇将大举进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广阔蓝海,与早已在此领域深耕并建立起口碑的“钉刺”科技,形成正面竞争。而这第一波攻势,徐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商业竞争中最为经典,也往往最为有效的一招——大规模、高强度的精准挖角。
高薪,是撬动人心最直接的杠杆。寰宇开出的价码,极具侵略性,往往是原薪资的一点五倍乃至两倍。职位,是满足职业抱负的华丽台阶,“技术专家”、“高级总监”、“项目负责人”等诱人头衔被慷慨地赋予。福利,是锦上添花的温柔陷阱,从顶格的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到远超行业标准的项目奖金、补充商业保险,乃至高端健身房会员和带薪年假,无一不在展示着资本巨鳄的雄厚实力与“求贤若渴”的姿态。
这波挖角浪潮,不仅精准地瞄准了“钉刺”的核心技术团队与市场拓展部门,连联盟内的其他几家成员公司也未能幸免,一时间,整个生态圈内人心浮动,暗流汹涌。
在“钉刺”内部,影响开始悄然显现。一些入职时间不长、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长远发展前景尚存疑虑的年轻员工,最先开始动摇。茶水间、休息区,窃窃私语的内容,开始更多地围绕着“寰宇开多少”、“那边发展空间是不是更大”展开。就连一些并肩作战多年的核心团队中,也弥漫开一种微妙而压抑的气氛。信任,这根维系团队战斗力的最坚韧纽带,正在承受着来自外部的强力拉扯。
最沉重的一击,来自沈浩技术团队。一名跟随沈浩近三年,在几个关键项目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骨干工程师,在对方两倍薪资和“技术专家”头衔的双重诱惑下,最终递交了辞呈。消息传开的那天,整个技术部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沈浩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许久,出来时,眼角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失落。这不仅是一个优秀技术人才的流失,更像是在团队紧密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清晰可见的口子,对士气的打击是无形却深刻的。
“薇姐,这是今天收到的第三份辞职信了。”乔娜步履略显急促地走进林薇的办公室,将几份密封的信件轻轻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她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忧心,“都是技术部和市场部的骨干,入职都在一年到两年之间。‘寰宇’这次挖人,针对性非常强,专挑我们项目攻坚阶段的关键人物。”
林薇抬起头,目光扫过那几份刺眼的白色信封,脸上并未显现出乔娜预想中的波澜。她平静地伸出手,将信件拿到面前,却没有立刻打开。人才的流动,在快速迭代的科技行业本是常态,她早已习惯。但如此集中、如此具有战略针对性的挖角,其目的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补强自身。徐天的意图赤裸而明确:通过釜底抽薪,迅速削弱“钉刺”的研发与市场核心能力,甚至不惜打乱其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节奏,从而在竞争起点上就建立起不对称的优势。
她沉吟片刻,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轻轻点了点,随即清晰地下达指令:“按照正常流程,迅速、专业地为他们办理离职手续。感谢他们过去为公司做出的贡献,强调好聚好散的原则。”她知道,此刻任何不理智的挽留或情绪化的反应,都只会加剧剩余员工的不安,甚至可能损害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
然而,防守绝非她的风格。话音未落,林薇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语速加快:“同时,乔娜,你立刻着手去做两件事,优先级最高。”她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对接下来任务的极度重视,“第一,立刻协同各部门负责人,梳理出公司所有核心岗位和关键员工名单,进行全面的流失风险评估。我要看到具体的名字、岗位价值、替代难度以及他们可能面临的诱惑分析报告。”
“第二,”她顿了顿,确保乔娜能跟上她的思路,“基于风险评估报告,连夜拟定一份针对核心员工的‘特殊激励计划’草案。这份计划不能是空中楼阁,要实在,要能直击痛点。重点考虑几个方面:首先是股权激励,拿出一个更具吸引力的期权池分配方案;其次是项目分红,对于核心项目,可以设立即时性的、可观的利润分成;最后是额外的培训与发展机会,包括与顶尖高校合作的高级研修班、国际行业会议的参与名额等。方案要快,内容要具体,要让员工看到公司愿意与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的诚意和决心。”
林薇深知,在真金白银和职业前景面前,仅仅依靠创业情怀和团队感情来留人,是脆弱且不现实的。她必须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利益共享与事业共同体机制,让核心员工意识到,留在“钉刺”,不仅是坚守一份工作,更是在共同投资一个确定性强、回报丰厚的未来。
但仅仅被动防御,无异于坐以待毙。林薇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被动”二字。她必须有所反击,要在徐天精心布置的棋局上,落下自己的棋子,打乱对方的节奏。她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够精准切入、直击要害的反击点。
这个机会,很快便在乔娜强大而高效的人脉网络中浮现出来。乔娜通过多种渠道交叉验证后,向林薇汇报了一个关键情报:“寰宇”新成立的产业赋能事业部,由于在徐天的强压下追求急速扩张,内部管理已然出现了混乱。项目摊子铺得过大,流程衔接不畅,导致交付压力巨大,客户投诉开始增多。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些被高薪“撬”过去的原“钉刺”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完全出于自愿,更多的是在猎头频繁的电话攻势和高额薪水的诱惑下做出的冲动决定。他们过去之后,却发现“寰宇”的企业文化与其熟悉的“钉刺”开放、协作、技术驱动的氛围格格不入,层级森严,官僚气息初显,而且工作强度远超预期,几乎到了透支健康的程度。其中少数人,已经通过私人渠道流露出悔意与去意。
信息就是武器。林薇迅速分析了这些情报,一个“精准反制”与“舆论侧击”相结合的组合拳策略,在她脑海中清晰成形。
她首先启动了“精准反制”行动。她让乔娜亲自负责,以高度保密的方式,逐一、谨慎地接触那些在“寰宇”待得并不如意,且掌握着一些能反映“寰宇”内部管理混乱、项目推进困难等非核心但具有说服力信息的原“钉刺”员工。接触的策略并非简单的“策反”,而是以关怀和理解的姿态进行安抚,倾听他们的困惑与不满,并含蓄而明确地传递一个信息:“钉刺”的大门,始终向曾经的家人敞开。如果他们愿意回来,经过必要的专业评估后,公司不仅欢迎,并且承诺不会降低其原有待遇,甚至可能根据情况予以适当的稳定激励。这一手“回马枪”,目的极为深远:若能成功挽回部分经验丰富、熟悉公司业务的人才,无疑是对自身实力的补充;即便不能立即召回,也能通过这些“内部消息源”,持续掌握“寰宇”的动态,更能在心理上动摇对方军心,让那些被挖去的员工感受到“娘家”的温暖与包容,从而加剧“寰宇”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另一方面,林薇启动了“舆论侧击”方案。她找到了负责市场与品牌战略的张扬,向他明确了此次舆论引导的核心要求:不直接攻击、不恶语相向,而是要以建设性的姿态,站在行业高度和客户利益角度,进行理性发声。在张扬的精心策划下,一系列深度文章、行业评论和专家访谈内容被快速生产出来,通过合作的行业关键意见领袖(KoL)、专业财经及科技媒体渠道陆续发布。
这些内容的标题,诸如《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如何选择真正懂行的合作伙伴?》、《警惕智能制造改造中的“大跃进”陷阱》、《价格战之外,什么才是衡量数字化服务价值的核心标尺?》等,看似中立客观,探讨行业共性话题。但在行文之中,却巧妙地植入了经过模糊化处理的案例细节,暗示某些依托资本优势强势进入新领域的巨头公司,虽然市场声量浩大,报价极具侵略性,但由于缺乏对传统行业的深度理解和经验积累,内部管理流程僵化甚至混乱,很可能导致项目延期、烂尾,或者最终效果远低于预期,从而引导市场客户,尤其是那些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的传统企业客户,进行更为冷静和理性的思考。
这些举措,如同太极推手,看似柔和迂回,没有正面冲撞,却每一招都精准地击打在“寰宇”新事业部当前最致命的痛点上——管理磨合期阵痛、项目交付能力存疑、行业认知深度不足。一时间,在几家颇具影响力的行业论坛和企业家社群中,关于“寰宇是否真的懂制造业?”“其低价策略能否保证后续服务质量和持续创新?”“选择数字化转型伙伴,是看资本实力还是看行业积淀?”的质疑声开始悄然出现、逐渐发酵。
徐天很快便察觉到了这股悄然升腾的暗流。他坐在位于顶楼的宽敞办公室里,听着幕僚汇报近期市场上出现的微妙舆论转向,以及事业部内部反馈的、个别回流苗头,嘴角习惯性噙着的那抹自信微笑,微微收敛了几分。他确实没有料到,林薇的反应会如此迅速,而且手段如此刁钻老练。她没有选择在人才价格上进行硬碰硬的抬价血拼——那正是他凭借资本优势最希望看到的局面——而是采取了这种更高级的“软对抗”,从内部人心和外部舆论两个维度进行渗透和瓦解。
这让他对那位年轻女cEo的评价,不由自主地又调高了一分。欣赏之余,是更加冰冷的决断。林薇和她的“钉刺”所展现出的韧性、智慧与成长潜力,让他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对手,必须在其羽翼未丰之时,尽快、彻底地解决掉。否则,假以时日,必成心腹大患。
办公室的落地窗外,城市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勾勒出冰冷而现代的轮廓。商场如战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徐天与林薇之间的博弈,在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已然暗潮汹涌,较量正变得愈发激烈而深刻。每一方都在调兵遣将,每一刻都可能酝酿着新的风暴。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人才与市场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于理念、路径与未来的全面战争。而第一百二十二章的序幕,才刚刚拉开。